《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此两句,别本为;忽兮,若晦。寂兮,似无所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此章经文较长,其义是弃绝了世俗名相之学,则不会有计较分别的忧愁。为什么无忧无愁呢?因为世俗名相的学问,不是真实的。真实的“道”(真如自性),它在先天之先不为先,在后天之后不为后,无方圆,无形相,最极最微,世间的极大尚有可量,极细尚有可指。惟有道、如来性、真我,大不可量,细不可指,凡落入言语文字,就有所指示形容,即有生灭,有变化。无言说、无文字、无形相怎么会忧愁呢?佛门称法身。如同镜子照物,其体空空洞洞,明明朗朗,随来就应,美者现美丑者现丑,毫无分别。随去就了,不留痕迹、影像。此即有无合一,真假合一,直的合曲的,善的合恶的。 人所畏怕的,我也不得不怕。“人可畏,不可不畏”。但“我”超出天地有相气数以外,极宏大无有边涯,何所畏怕。这即是五教圣人的性理真传,真空妙有。百十年前纯印二字来到人间,隐藏百余年,候众生机缘成熟方露出此字。纯,心也。印,法也。纯是空,印是有。释迦佛早在三千年前《佛说大乘金刚经论》中,专门讲此二字,此二字乃明师口诀,明师者,佛也! 众人皆欢喜五欲六尘,贪情欲之乐,犹如吃大酒宴,听好音乐,我独泊然恬淡,无情欲的萌芽。如婴儿未长成孩童时,活活泼泼,任天而动,毫无沾染,众人皆有自满的心,我如闲庭信步,愚人的心,浑浑沌沌。世人过于精明,我像糊涂人,一无所觉;俗人遇事,过于刻察,我独闷闷无所分别。 我的心忽忽然无知(无知,无所不知)似晦暗的,空空然似无所止归的。众人皆有倚仗,我独愚顽似鄙陋无能(无能, 无所不能)。在种种方面,我与世人都两样。正如纯印老人教诲:“别人醒时,你们睡。别人睡时,你们醒”。为什么要如此做呢?贵重返本归原,以先天自养。 老子曰:“圣人过多,贤人过少,愚人无过”。什么原因呢?愚人执相,以相为道体,虚无的道,在他们眼里,犹天方夜谭,不明义理,难辨善恶。所以眼睛总盯着他人,从不觉察自己有过失。贤人“过”少者,贤人明宇宙的真相和因果循环之理。明此身非我而觉察自己过失,惧因不惧果,处事、待人以义理而为,所以贤人过少。圣人过多者,圣人明理,保我“道心”,心诚修之,深恐有过,处事反求责己; 事在他人而自心责之,所以圣人过多。 看世间之人,不修道德,本具的心田宝地,如荒废的田园一样,私欲、嗔恚的杂草丛生,无人去修剪;贪得无厌的嘴脸,好似去赴丰盛筵席。如登上高台远眺美景般的沾沾自喜;唯有道德之士,如婴儿无思欲、无烦恼、天真无邪,独善其身;世间那些被名利占据头脑者,则似没有归宿的游子;他们将才智与能力,全用在追求功名利禄上了。而我昏昏昧昧,不谙世事,根本没看见,也就没动心了。我与这些精灵鬼相比,真是愚顽又鄙陋的粗人啊!但我知道,只有“道”(妙灵真心),才是滋养我生命的母亲,从它那里吮吸乳汁,长养我的慧命。 真口诀,并不多 玄关窍里涌金波 疑团打破超三界 各人修道各人得 劝有缘,要认真 功名利禄最迷人 金银粉黛妖滴滴 修者眼里是浮云 《注释》(1)“未央”,无尽头的意思。 (2)“熙熙”,兴高采烈的样子。 (3)“太牢”,古代祭祀以牛做牺牲之筵席。 (4)“儽”(lei音磊)疲倦、颓丧之意。 (5)“察察”,清也。“闷闷”,污浊之意。 (6)“飂”,疾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