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解: (1)标本:标,同梢。本,即根。标本,就是根和枝梢的意思。而不同于现代科学术语中标本是标准模范榜样的意思。 (2)跟以上五寸中:足跟以上五寸,就是外踝上三寸的跗阳穴。 (3)两络命门:这里的命门是指足太阳膀胱经的末梢,两眼睛的大眦“睛明穴”,在鼻梁的两旁,左右各一,故曰两络。 (4)窍阴之间:指两足第四趾端“窍阴穴”处。 (5)窗笼之前:窗笼指耳朵,这里是说两耳门前的“听宫穴”。 (6)内踝下三寸中:张注本是根据明代《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为证,认为应当是“内踝下上三寸中”,由内踝之下向上量取三寸的“交信穴”。 (7)背腧:即背部的“肾俞穴”。 (8)行间上五寸所:大约在行间穴上五寸“中封穴”处。 (9)背腧:这个背腧指的是背部的“肝俞穴”。 (10)厉兑:足次趾端“厉兑穴”。 (11)人迎颊颃颡:颃颡即鼻咽腔部位,这里是指喉结两旁的“人迎穴”和鼻咽腔处。 (12)中封前上四寸中:中封前上四寸是“三阴交穴”。 (13)舌本:舌根部位。 (14)外踝之后:踝不应为通假字,应为髁字之误。指手背外侧尺骨茎突“养老穴”。 (15)命门之上一寸:指“睛明穴”上的一寸处。 (16)小指次指之间上二寸:指手小指和无名指之间上二寸“申渚穴”。 (17)耳后上角下外目此:耳后上“角孙穴”和目外眦端“丝竹空”穴。 (18)肘骨中上至别阳:肘部肱骨处上髁处“曲池穴”。 (19)颜下合钳上:这里是指“颊车穴”下,人迎穴后,扶突上颈钳处。根据隋朝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颊下一寸,人迎后,扶突上名为钳。” (20)寸口中:指腕后寸口中的“太渊穴”。 (21)腋内动脉:腋下内则动脉处,即“天府穴”。 (22)锐骨之端:指掌后锐骨端的“神门穴”。 (23)背腧:这里是指背部“心俞穴”。 (24)手心主:即手厥阴心包经。根本在掌后离手腕二寸两筋之间的“内关穴”。 (25)腋下三寸:腋下三寸是“天池穴”。 (26)皆可刺乎:现代习惯把针刺法和灸法合并起来称为“针灸学”。其实古人分得很清楚,很严格,是因为灸法多补,而针法多泄,两者绝对不能混淆。 (27)气各有冲:气分阴阳,阴阳二气在各条经脉内都相互交合,这交合之处便为气冲。和下文中的气街是两个概念,气冲是特性功能,而气街是指特定部位。 (28)头之冲,脑也:头部的阴阳二气相冲在脑部泥丸宫。也是头部的气街所在。 (29)胸之冲,膺与背腧也:胸部的阴阳二气主要相冲在胸之两旁(膺)和胸膜以上的背俞穴,包括肺俞、心俞、厥阴俞等,这些部胸部的气街。 (30)腹之冲,背腧与冲脉及左右之动脉也:腹部冲脉的阴阳二气主要在胸膈心下的背俞穴,冲脉及左右的动脉指腹部冲脉和足少阴经与脐旁左右动脉处的腧穴相冲。因为足三阴经皆归于腹脏,应在肝俞、脾俞、肾俞、内脏和腰腹之间都是前后相应,因此腹气街也不单指腹部,腹中脐旁以及肝、脾、肾俞均为腹气街。 (31)胫之冲,即脐之气街及承山,踝上以下:胫部的气冲主要在少腹部足阳明胃经的“气冲”穴和足太阳膀胱经以及足踝上下等处。足阳明胃经是多气少血的经脉,下肢经脉汇聚在少腹气冲穴处,因此也是胫部气街。 (32)气海犹气冲也:这里的气海应该是指胸部的“膻中”穴。膻中为人体“上气海”,是后天宗气产生积聚之处。出于喉以贯心脉而行呼吸,所以膻中为人体气之会穴,和小腹处的下气海上下呼应。一个是积聚先天元气,一个是积累后天宗气,对应坎离二卦。 (33)出三入一:肺中之气,出而化为口鼻、皮肤三处之气,对应天地人三才之数,吸入肺中,则是宗气而积于胸中,成为混沌一气。因此叫“出三入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