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4727|回复: 0

红拳与红拳文化(续)

[复制链接]

259

主题

285

回帖

4328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328
发表于 2013-9-17 20:24: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太易先生有限收徒声明
2011年第10至第11期《全球功夫》杂志上刊发了《红拳与红拳文化》一文,在国内外武术界引起了很大反响。作者收到了许多邮电、电话及留言,都表达出了对陕西红拳极大的兴趣。再此,要感谢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邵智勇老师、办公室主任闫慧敏女士、宣传部部长杨新仓老师、李全海老师等,正是他们那一份份对红拳的传承与热爱鼓励着我,还有那流传千年的红拳与红拳文化吸引着我,使我对红拳文化有着一份难舍的留恋。
红拳从周、秦的雏形,到唐宋的形成,兴盛于元、明清。历经千年,是一部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史。自古长安“文武盛地”,十三朝的古都,陕西曾产生了诸多的物质与精神文明。红拳作为陕西传统的历史文化之一,它融汇了其它武术文化,精湛的技术,经一代代红拳先辈们的不懈总结和整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红拳体系。
诞生于陕西地方的红拳,三秦文化为之的发展注入了丰富的养料,使红拳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和理论构架,其内容有打手对练和套路两类形式。一系“七拳”及盘、法、势、理四个方面,突出体现“八字八法”为主要内容。以“撑补为母,勾挂为能,化身为奇,刁打为法”十六字诀为基本技法等。红拳是内外兼修、体用兼备、神形合一、技击与养生并重的一个拳系。属长拳的代表拳种之一。它以柔为主,但外柔内刚;以轻巧见长,但轻而不浮;侧身换膀,拧腰捩胯;运动走直线,势势相承,连贯自然,动作注重内外三合,通过撑、斩、勾、挂、缠、拦、站、挎八法的奇正相生之变化,起伏转折,灵活敏捷,跳跃蹦窜等运动特征,形成了独特的红拳技法特点。
千年的红拳文化,精深博大,它与中华文明同步,在其肢体语言的背后,是深邃广褒的文化信息。作为一种文化,红拳也是塑造人的一个过程。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从人格修为,道德培养、技艺传承、再到红拳对社会的价值体现,红拳彰显的是一种民族的文化精髓。
红拳滥  觞  
于周秦汉唐伟大的时代,她见证了历史的盛世,所承载的武学文化,对中华武术的过去,今天及以后的持续发展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一九九八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人类口头和物质文化遗产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语言、游戏、神话、习惯、手工艺等其他艺术。传统民间文化表现工。二是文化空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里对“文化空间”定义为“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民间文化活动得以举行的空间或时间,这些活动是有规律的,约定俗成的文化活动场所。
每年的正月初一开始,红拳人都在乡村、城镇、庙会、集市等举行红拳表演,舞狮、社火。陕西人把它称为“摆场子耍拳”。红拳人的这些活动,正是文化空间所指有价值的文化空间或时间,是有价值的传统文化活动。
武术文化的整体结构认识对武术传播与文化传承研究非常重要。红拳在发展中融入陕西方言及儒、道、佛、各家思想哲学、医学、美学相互交融在一起,全面地表达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化精神。
陕西是中华文化、文明的发祥地,这里创造了周文化的雍容尔雅;秦文化的恢弘粗犷;汉文化的大气豪迈;唐文化的开放包容;周易、八卦最古老的哲学文化与文明在这里诞生、演绎。道、儒、释文化在这里最充分的彰显出其内蕴和价值。红拳产生并发展在这样一个文化丰富的人文环境的土壤里,必将在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红拳是一个立意高远、内蕴丰硕的拳种,其“红拳”立名就颇耐人寻味。红拳是红拳人对远古火图腾的一种极端崇拜而得此名。又是对发奋向上,有为进取和光明无限的思想追求。另一种说法是因其技击性极强,抬手奔面门,举手必伤人,出手见红而得名“红拳”。
红拳经过千年的风雨苍桑得以流传继承,靠的是红拳精湛的技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练武先修德、教人先教心”。“尚武崇德,修身养性”等思想理念。所以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和体现的重要价值。红拳人现正在为红拳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努力工作着。
岁月的喧嚣背后,浮华渐渐散去,惟有质朴的思想和不朽的技术,穿越时空,薪火相传。红拳是一种文化,一种文化的载体,更是武术文化的承载者和见证者。为中华武学文化积淀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财产,为研究中华武术文化提供了大量的历史遗产和文化依据。
红拳充溢着浓厚的关中文化气息,有着三秦文化独具的特性、特点。它海纳百川,大度包容,彰显文化与人体技击和谐统一,承载着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对中国武术的研究与发展必将起到重大的作用。在不久的将来,它将以自己独特的姿态,让全世界为之感动、欢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大道家园|手机版|小黑屋|大道家园论坛 ( 备案信息:陕ICP备2022010374号-1 )

陕公网安备 61019702000398号

GMT+8, 2024-12-4 01:38 , Processed in 0.061573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