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2003|回复: 3

金锐:中药的五行属性初探

[复制链接]

2

主题

0

回帖

20

积分

采药

积分
20
发表于 2022-5-26 09:53: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太易先生有限收徒声明
本帖最后由 杭州白伭 于 2022-5-26 09:55 编辑


“汤液经法图”所用的中药五味,与现代的五味记载是不完全一样的。《辅行诀》里转引的《汤液经法》对于五味理论的说法,是一种与常规认知不同的、用五行属性描述的中药药性。根据这种五行属性,金锐老师对“二十五味药精”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它的前位属性和后位属性分别与《中国药典》的五味和归经符合度较高,但仍有不小偏差,这是漫长历史传承中造成的。金老师认为,单纯依靠功效来定义药味是不完整的,用五行属性来论证大黄是咸味的也有理有据。这也许是更为本原的中药药性内容,值得深入探索研究!

中药的五行属性

“汤液经法图”讲到现在,我们已经把常见的肝木、心火和脾土治疗方给大家讲了讲。对于每一个治疗方,我们都会分析各个组方中药的药味,然后从五味补泻的角度,帮助大家认识方剂的功效特点。在这里面,分析确定每个组方中药的药味,其实非常关键。也许有人会说,五味不是最基础的中药药性理论的内容吗?在《中国药典》或《中药学》教材上,不是都有五味的记载吗?直接引用不就行了,为什么还需要分析确定呢?
原因在于,“汤液经法图”所用的中药五味,与现代的五味记载,是不完全一样的,有些一样,有些不一样。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汤液经法图”年代久远,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它都不是组方用药的主体理论,其中许多内容逐渐失传。我们推测,即使是现存最早的《神农本草经》,也不是五味理论的源头,也是经过多次传承之后的五味记载,也是不完整的,包含错误内容的。那么,五味理论的源头是什么样的呢?这就涉及到我们说的第二个原因。

微信图片_20220526094532.png


第二个原因,其实很简单,在陶弘景的《辅行诀》里面,直接转引了《汤液经法》对于五味理论的说法。而正是这一段记载,与现有五味理论大相径庭。以往的课程,我们谈及过相关内容,今天呢,让我们来完整地看一下《辅行诀》中转引的这段内容:
经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气,化生五味,五味之变,不可胜数。今者约列二十五种,以明五行互含之迹,以明五味变化之用。如左:
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
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
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
味酸皆属金,五味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芍药为土,薯蓣为水。
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黄芩为木,黄连为火,术为土,竹叶为金。
此二十五种,为诸药之精,多疗五脏六腑内损诸病,学者当深契焉。

看完这段内容,大家有什么感觉呢?
第一,与《神农本草经》相比,这种五味理论与五行的关系更密切,即辛木,咸火,甘土,酸金,苦水。而且,直接提示了五味的本源,是五气所化生,是金木水火土五气所化生。从这一点上看,《汤液经法》的五味记载,应该是比《神农本草经》更早的五味本原理论。
第二,描述了一种全新的中药属性,即中药的五行属性。什么意思呢?“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则桂为“木中木”,椒为“木中火”,姜为“木中土”,细辛为“木中金”,附子为“木中水”。这是一种与常规认知不同的用五行属性描述的中药药性。
采用这种五行属性的描述法,有很多好处,其一是便于理解不同中药的相同之处,其二是便于理解不同中药的不同之处,其三是便于理解中药的主导五行和主导药味,便于抓主要矛盾,其四是便于采用一个简单的标准来统筹复杂多样的中药,其五是便于理解中药品种进化和演化的源流路径,其六是有可能为中医药临床相关工作提供一个方法学范式总之,好处很多。我在第一次看到这个五行属性的描述时,就认定其一定是更为本原的中药药性内容,值得深入探索研究。



微信图片_20220526094528.jpg


这段描述记载的25个中药,我们习惯称为二十五味药精,这25味中药的药味是比较明确的,可以直接填入“汤液经法图”,用于方剂功效特点的分析。例如,桂枝汤由桂枝、芍药、姜、大枣和甘草组成,这5味药均在二十五味药精中,即,桂枝和姜味辛,芍药味酸,大枣和甘草味甘。了解到上述信息,我们就可以分析整个方剂的功效特点了。
与此同时呢,也有很多中药没有列入,例如柴胡、半夏、栀子、当归、川芎、牛黄、朱砂、麝香、冰片、石膏等,这就只能分析确定了。这几个中药都是我们之前分析过的,尤其是在安宫牛黄丸、小柴胡汤那几次课,我们分析得比较详细,忘记的同学可以再返回去看看。基本的方法,就是功效药理和法象药理相结合,标识药味与真实滋味相结合,临床应用与传统记载相结合,综合判断。
这是目前最好的判定方式了,但依然可能会有错误,所以,大家可以保持自己的思考方式,如果对课程中所讲的某个药的药味有疑问,就去自己思考自己查资料,我们欢迎大家这样做,也鼓励大家这样做,保持有理有据的思考。

“木中土”、“火中金”是什么意思?

好,接下来,我们就分析一下“木中土”、“火中金”的可能含义。在“木中土”、“火中金”这样的描述中,出现了2个五行属性,前面的叫做前位属性,后面的叫做后位属性那么,前位属性和后位属性,分别与现有中药药性理论的哪些内容契合度比较高呢?这就需要我们以那25个药精为数据源,来做一个科学研究。
其实呢,这个研究已经做完了,整个研究发表在《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1年第23卷第2期上。大致的做法,首先,分别写出《中国药典》关于上述25个中药的四气、五味和归经信息的五行属性,例如,热性对应火,平性对应土,辛对应木,甘对应土,肝胆对应木,肺大肠对应金等。然后,就是把二十五味药精的前位属性和后位属性,分别与这些信息进行比较,然后看看,哪些相符度高,哪些相符度低。



微信图片_20220526094522.png

结果显示,二十五味药精的前位属性,与《中国药典》五味的整体符合度最高,为76%,与《中国药典》四气的整体符合度最低,为28%。二十五味药精的后位属性,与《中国药典》归经的整体符合度最高,为68%,与《中国药典》四气的整体符合度最低,为8%。
从这个结果看,前位属性就是药味,后位属性就是作用定位。例如,“木中土”代表一个作用于脾土的辛味药,考虑到辛味泻脾,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能泻脾、能用于治疗干呕腹泻的辛味药。在二十五味药精中,“木中土”是姜,生姜或干姜。从功效上看,生姜辛味温中止呕,用于胃寒呕吐,的确是典型的“木中土”。
同时,生姜还能发汗解表作用在肝,能够祛痰止咳作用在肺,这就又恰好是辛补肝和辛散肺的作用。所以,“木中土”里,木是主导属性,辛味是主导药味。所以,在前面讲课的时候,无论是桂枝汤、葛根汤、理中丸,还是半夏泻心汤,干姜或生姜都是按照辛味药计算的。
类似的例子还包括:“水中土”白术和苍术,是苦味燥湿,主要作用于脾土的中药。“水中水”地黄,是苦味补肾,主要作用于肾水的中药。“火中金”细辛,是辛味温肺化饮,主要作用于肺金的中药。


588bf700c2ae4a768b402027baf4d243.jpeg

当然,也存在不太符合的例子,比如说我们在讲小柴胡汤时提到的黄芩和甘草。黄芩是“水中木”,前位属性水代表苦味,苦能清热,后位属性木代表肝胆,但黄芩并不善于清肝胆热,反而善于清肺热。甘草是“土中木”,前位属性土代表甘味,甘能补益,后位属性木代表肝胆,但甘草的归经中甚至没有肝胆。所以,这里面还有一些尚未完全解决的疑惑。
不管怎样,我们希望大家能够记住中药的五行属性,记住“木中土”、“火中金”这样的表述方式,记住中药的主导属性和主导药味,这些都是在应用“汤液经法图”时必不可少的知识。  
单靠功效来定义药味完整吗?

最后,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在刚才提到的研究中,即使是最高的符合度,也未达到80%,更别说100%了。那么,造成不符合的原因是什么呢?换句话说,二十五味药精记载与《中国药典》,一个是敦煌遗书记载的很久以前的信息,一个是现行的药品标准,为什么会不符合呢?我们该以哪个为准呢?
首先,造成两者不符合的原因,主要就是历史原因。我们之前和大家说过,中医药的研究,面临的问题不是资料太少,而是资料太多,历朝历代的各种医书和本草汗牛充栋。这种以千年为单位的传承,一点不出问题是很难的。换句话说,现在看到的中药药性理论,已经与最本原的药性理论不同了,这其中会掺杂历朝历代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医家个人的认识。



微信图片_20220526094447.jpg


张仲景在撰写《伤寒杂病论》时,为什么要避道家称谓呢?可能就是源自社会环境的影响。现有的中药药性理论中,为什么要纳入最初并不存在的归经理论呢?可能就是源自少数医家的认识。而这些因素,会让后来的药性理论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不纯粹。现在对于药性理论的各种现代科学解读,也注定会影响后学。
让我们通过例子,来看看这些复杂因素。第一个例子,是枳实。《辅行诀》对枳实的五行属性描述是“金中木”,按照这个描述,枳实是一个酸味药,酸收酸敛,同时主要作用于肝胆。从《中国药典》记载的枳实药性和功效来看,枳实的归经为“脾胃”,与肝胆没有关系。但是,枳实的功效是破气消积,化痰散痞,能够用于痞满胀痛,痰滞气阻。《名医别录》也记载其能够“除胸胁痰癖”、“消胀满”、“明目”。那么,一个能够治疗胸痹胁痛、气滞痞满,能够明目的中药,是不是也可以归肝经呢?所以,中药的归经属性,有时并不准确。这种不准确延续到清朝,医家徐大椿终于发出“不知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泛;执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泥”的告诫,提醒临床医生要灵活对待归经理论。
第二个例子,是大黄。《辅行诀》对大黄的五行属性描述是“火中木”,按照这个描述,大黄是一个咸味药。但在《中国药典》或中药学教材中,大黄都不是一个咸味药,而是一个标准的苦寒药。为什么大黄是苦味呢?很简单嘛,具有清热泻火解毒作用的中药,往往都是苦味的喽。所以,有很多中药的药味,都是依据功效来确定的,这就是功效与药味之间的关联关系。
实际上,如果我们认真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假如药味与功效真的存在这种强关联关系,那么,要么药味属性,要么功效属性,根本没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因为从一个就能得出另一个,完全是一回事,完全可以相互替代。那么,既然现在不能相互替代,就说明这两者之间不存在强关联关系,而是一种复杂的离合关系。



39cfbafc1db9487fa6f23fbfb8d92566.jpeg


所以,单纯依靠功效来定义药味,是不完整的。大黄来说,这个中药的真实滋味,根本就不是苦,而是涩,略带咸味从功效上看,通便泻下是它最主要的功效,而这明显是泻肺泻大肠的操作,而在“汤液经法图”中,咸味泻肺。从产地上看,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的道地产区,分布在甘肃、青海、四川等西部地区,而西方对应肺金。所以,大黄的咸味是有理有据的。
本节课主要是讲中药的五行属性,这种五行属性的记载,与中药的药性理论之间存在相关性。其中,前位属性与相应中药的五味相符度最高,而后位属性与相应中药的归经相符度最高,这个结论,可以帮助我们来判定25种药精之外其他中药的五行属性。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这种五行属性与现代药性认知的不同,这种不同正是历史传承造成的偏差我们在“汤液经法图”体系下思考问题时,就要把中药的药性切换到五行属性模式,请大家记住这一点。



258

主题

285

回帖

4169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169
发表于 2022-5-27 11: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易先生有限收徒声明
文章不错,顶一下。

2

主题

5

回帖

30

积分

采药

积分
30
发表于 2022-5-27 11: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道至简,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大道家园|手机版|小黑屋|大道家园系列论坛 ( 备案信息:陕ICP备2022010374号-1 )

陕公网安备 61019702000398号

GMT+8, 2024-5-2 17:47 , Processed in 0.070192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