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省:(日省注意要深挖自己每一个念头背后的动机)& T! K2 |$ O1 x1 D
嗔恨心还是会自发的产生,而后才后知后觉,继续增加觉的功夫,在升起分别心之前就觉。今天看到一句话,说:别人讨厌你不是你的问题,希望别人喜欢你才是你的问题。这样才是对本来面目的了彻,当我们身处红尘之中,总要与人打交道。每个人都不同。当我们向外求,希望与所有人都能相处,迎合所有人对你的希望,希望所有人都喜欢你,这便是着象了。只有向内求,炼成一颗如如不动的真心,才能真常应物。& L4 b1 y4 @, f4 y9 s) R, y
淫邪之心也是分别之心的一种。
3 P: N+ i! @% `6 ], ~! G s( Y3 @2 p! I5 `( z
摘:
8 _: ^- U! T& H2 Y凡是有形皆属后天。凡是无形皆属先天。就像语音一样,咒语先天之象,为乾金。后天之声音,才是兑金。至道修炼,贵先天而贱后天。
& E9 D m% V; b: r1 ~道学里面的思维,是元神主事之下的思维。用“思维”描述,或者已经有些勉强。它与逻辑思维最大的不同之一,就是“以象类象”。其典型,就是卦象思维。象与象之间的链接,跨度是很大的。
; d. {4 j O- w# K如果以“1”作为基本的度量,卦象思维跨度达到“10”,而逻辑思维最多只有“1”。这是一种无思之思。4 t6 i" a7 X9 c: X
要想彻底认识宇宙和生命,运用这种“无思之思”是必要前提。在这种彻底的究竟终极的问题上,运用逻辑思维,真的只是缘木求鱼。或者是钻牛角尖。所谓的学者治学,大多如此。
# a4 O$ F/ G% ~+ N* a$ ~* I* ~4 N《黄帝外经》提出的“补先天肾水以制心”——在大成净土法而言,其最简易最根本之法,在于雌雄慧剑。净化心意,乃是净土第一功,是首功。这部功夫,却不是在静坐之中可以达到。雌雄慧剑针对的,以是情欲为核心的欲望底层。这步功夫要过关,强烈建议大家减少信息的摄入!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人都以占有信息、摄入信息为荣为时尚为关心社会…… 又以“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为过时、迂腐……然而果真如此吗? “上古圣人,治世功法,不由身外体制并勿念外维持,惟自尽己以为功,即使人人尽己以为学何等简易!” 这是昔年初入道时,读到闵一得真人之著作里面的一段话。 意思是说,最高等的治国,不在法制不在舆论监督,不需新闻发达,而是在人人修身内求。正是广成子“多知为败”之意。也是老子“愚民”之意——“常使民无识无知,使夫智者不敢为也”!否则,“人竞功业,以为有征足信,适开机械诈伪之端” “由是道运以晦,而世运日否”。 最大的政治在教育。你若爱国,先从不看电视、不看新闻、取消朋友圈、屏蔽“附近的人”、阻止“腾讯新闻”、弹出卸载无关APP,不读无关公众号做起——这是净化心意的实用招数。
5 @5 d- B( y3 B- s/ q: I当然,如果有条件,功德已然圆满,古人是建议废掉“阅读”这种行为。最近,在梳理参加闭关洞修同学们的作业,发现一个规律:凡是雌雄慧剑做得好,净化心意功夫到位,往往坐的住、坐的进、效果好;反之,平时忽略“净化心意”这首功,只把实修局限于区区几小时静坐,效果往往很差。是以吾再次大声疾呼:净化心意,是大成净土之首功,就像“补漏筑基”是丹道首功一样。此关不过,即使坐破蒲团,也往往到头成空!请诸子切莫干那种“买椟还珠”的事情。
, M/ Z( s a8 V3 L/ Z3 B( l' ], L9 Y8 K( A3 a, {
录:
+ K. u5 J4 f9 k3 W4 P5 e" W$ g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 ~/ o4 l% h. i$ Y& C6 ~4 \
大道原无他妙,惟是神气合一,还于无极太极,父母生前一点虚灵之气而已矣。人若不事乎道,则神与气两两分开,铅走汞飞,水火所由隔绝也。孟子曰:民非水火不生活。是言也,浅之则为日用之需;深之则为修炼之要。有时以火温水而真阳现,有时以水济火而甘露生。水火之妙,真有不可胜言者。然水火同宫,言水而火可知矣。水性善下,道贵谦卑。是以上善圣人,心平气和,一腔柔顺之意,任万物之生遂,无一不被其泽者焉。究之,功盖天下而不知功,行满万物而不知行。惟顺天地之自然,极万物之得所,而与世无忤,真若水之利济万物毫无争心。不但此也,万物皆好清而恶浊,好上而恶下;水则处物以清,自处以浊,待物以上,自待以下。水哉水哉,何与道大适哉!圣人之性,一同水之性,善柔不善刚,卑下自奉:众人所不能安者,圣人安之若素;众人所为最厌者,圣人处之如常。所以于己无恶,于人无争。非有道之圣人,不能如斯。故曰:“处众人之所恶,几于道矣。”夫以道之有于己者,素位而行,无往不利。即属穷通得失,患难死生,人所不能堪者,有道之人,总以平等视之。$ V' _1 r5 L: y9 Z, S4 I7 i7 C7 A
此由“止于至善”,得其所安,而后发皆中节也。惟其在在处处,无一毫罅漏,无一丝欠缺,又何争之有耶?夫惟不争,而人感恩戴德,刻骨铭心者,方具瞻依不志,又有何怨、又有何尤?虽有恶人,亦相化为善矣。及其至也,无为自然,群相安于不识不知之天,几忘上善之若水,柔顺而利贞,无往不吉焉。
" E# p' E4 M1 D, r; \8 W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贻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 i1 }+ Z& p' k9 B9 B* v, o' [古云:“过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舟。”又曰:“未得功时当学法,既得功时当忘法。”斯数语诚修道之至要也。若修道行功,业已造精微广大之域,犹然竞竞致守,自诩学识高、涵养粹,未免骄心起而躁心生,不有退缩之患,即有悖谬之行。若此者,道何存焉?德何有焉?故太上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修行人当精未足之日,不得不千淘万汰,洗出我一点至粹之精,以为长生之本。若取得真阳,朝烹暮炼,先天之精,充满一身内外,则身如壁立千寻,意若寒潭秋月。外肾缩如童子,则无漏尽通之境证矣。斯时也,满于身,不宜再进火符,即当止火不用,且宜无知无识,浑浑沦沦,顿忘乎精盈之境为得。若持盈不已,难免倾丹倒鼎之虞,不如早已之为愈也。当气未充时,须千烧万炼,运起文武神火,煅炼先天一元真气出来,以为延寿之基;到得凡气炼尽,化为一片纯阳,至大至刚,贯穿乎一身筋骨之内,夭矫如龙,猛力如虎,此何如之精锐也。我当专气致柔,一如婴儿之沕穆无知,庶几长保其气,可至形神俱妙,与道合真。若揣锐不休,难免燎原遍野之虑,安望其长保乎?若是者,犹金玉满堂,莫之能守。一同富贵人家,怙侈灭义,骄奢凌人,如栾氏灭族,范氏家亡,要皆不自戒满除盈,以至横行不轨,自贻其咎。如此征之人事,而天道可知矣。试观当春而温,至夏则暑阳司令,而温和不在矣;至秋而凉,及冬则寒冷乘权,而西风无存矣。物育功成,时行名遂,天地于焉退藏,以蓄阳和之德,倘冬寒而兼春温,夏热而夹秋凉,即是天道反常,时节愆期,功成不退,适为乖戾之气,其有害于人者多矣。故曰:“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夫天且如是,而况于人乎?古来智士良臣,功业烂如,声名灿著,而不知退隐山林,如越之文种,汉之韩信,酿成杀身亡家之祸者不少。是以学道人当精盈气足之时,不可不忘法忘形,以自败其道也。若未臻斯境者,又乌可舍法舍形哉?此教学人修炼大道,做一节丢一节,不可自足自满,怠心起而骄心生,祸不旋踵而至矣。即无渗漏之患,然亦半途而废,无由登彼岸以进神化之域焉。《悟真》云:“未炼还丹须速炼,炼了还须知止足。若也持盈未已心,不免一朝遭殆辱。”足见道无止境,功无穷期,彼满假何为哉?古来修士,多罹杀身亡家之祸,皆由不知幍光养晦,混俗同尘之道也。丹经云;“修行混俗且和光,圆即圆兮方即方。隐显逆从人不识,教人怎得见行藏。”是以有道高人,当深藏不露,随时俯仰,庶几不异不同,无好无恶,可以长保其身。否则修德而谤兴,道高而毁来,虽由人之无良,亦自张扬太过。《易》曰:“慢藏诲盗,冶容诲淫”,诚自取也。又何怪自满者之招损乎?吾愿后之学者,未进步则依法行持,既深造当止火不用,庶可免焚身之患欤。
6 h' U% h5 z% Z6 d% R. h. z' L; h9 H3 [$ U F
实修:2 F" u2 O' d; S
早晨静坐1小时20分,卧式一遍。昨晚一遍站式。' \4 o2 j, ^. 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