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5039|回复: 1

黄帝外经第一章阴阳颠倒篇探微

[复制链接]

81

主题

219

回帖

801

积分

金液

积分
801
发表于 2014-12-19 20:01: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太易先生有限收徒声明
本帖最后由 山东陈健 于 2014-12-20 18:18 编辑

《黄 经》
——注解探微
.
    《黃帝外经》原文第一章《阴阳颠倒篇》

       黄帝(1)闻广成子(2)窈窈冥冥之旨(3),叹广成子之若天也(4)!退而夜思,尚有未获(5),遗鬼臾区(6)问于岐伯天师曰:「帝闻至道于广成子,广成子曰:『至道(7)之精,窈窈冥冥(8)。至道之极,昏昏默默(9)。无视无听,抱神以静(10),形将自正(11)。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无思虑营营(12),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视,耳无所闻,心无所知(13),汝神将守汝形,形乃长生(14)。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15),我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16),至彼至阳之原也(17)。为汝入于窈冥之门矣(18),至被至阴之原也(19)。天地有官(20),阴阳有藏(21)。慎守汝身,物将自壮(22)。我其守一(23),以处其和(24),故身可以不老也,天师必知厥义(25)?幸明晰之!(26)』。     岐伯稽首(27)奏曰:「大哉言乎!」非吾圣帝,安克闻至道哉!帝明知故问,岂欲传旨于万祀(28)乎?何心之仁也,臣愚,何足以知之。然,仁圣明问,敢备述以闻:窈冥者,阴阳之谓也(29)。昏默者内外之词也(30)。视听者耳目之语(31)也。至道无形而有形,有形而实无形。无形藏于有形之中,有形化于无形之内,始能形与形全,精与神合乎(32)?     鬼臾区曰:「诺。虽然,师言微(33),未及其妙(34)也。」 岐伯曰:「乾坤之道不外男女(35),男女之道不外阴阳(36),阴阳之道不外顺逆(37),顺则生,逆则死也(38)。阴阳之原,即巅倒之术也(39)。世人皆知顺生,不知顺之有死(40);皆知逆死,不知逆之有生(41),故未老先衰矣。广成子之教,示帝行巅倒之术也(42)。」     鬼臾区曰:「何言之神乎!虽然,请示其原!(43)」     岐伯曰:「巅倒之术,即探阴阳之原乎(44)!窈冥之中有神也(45)。昏默之中有神也(46)。视听之中有神也(47)。探其原而守神,精不摇矣(48)。探其原而保其精,神不驰矣(49)。精固神全,形安敝乎?(50)」     鬼臾区复奏帝前。帝曰:「俞哉!载之《外经》(51),传示臣工,使共闻至道,同游于无极之野也(52)。
.
.
注  解:
(1)黄帝:即中华民族有史记载的神圣祖先,是一位具有神话色彩的传奇性历史人物,是中华民族第一位统一奴隶社会统治的君王,也是中华文明的开创者。具体事迹请参考《史记。五帝本纪》中的事迹记载。
(2)广成子:是中国道家传说中的隐居在崆峒山修炼的上古真人,是道教神仙传中玉虚门下十二大弟子之一,据历史记载,轩辕黄帝在位的第十九年,曾躬亲去崆峒山问道受教于广成子。《庄子。在宥》就有这样的描述。
(3)窈冥之旨:指黄帝向广成子求道所学到的修真秘诀。在《内经》中只是概述一下,只是在《外经》中才借着黄帝询问岐伯时才公开阐述明了。
(4)叹广成子之若天也:这句话可做两种解释,据文义解释,黄帝从广成子学得真诀后,回家实践得益匪浅,由衷赞叹广成子真了不起,就像是天上的人一样;另种解释就是说黄帝悟道后感到广成子说的话非常的深奥,就像是天那样宏深奥妙。
(5)尚有未获:尚,还,仍然;获:获得、收获。当然不能理解为尚未得到,而是意犹未尽的意思,指黄帝学炼了广成子所传授给他的修真秘决,觉得还有心愿未了,不能只顾着自己习练这么珍贵的养生秘宝,应该公布出来,让她更加可以造福于人类!
    (6)鬼臾区:黄帝的大臣。
(7)至道:至,大,特别,极处,照字面解释是特别玄微的大道。但是《黄帝内经》中黄帝和岐伯曾将养生修真的人分成圣人,神人,真人和至人几个层次。因此这里也可以解作为“至人之道”。
(8)窈窈冥冥:指高度的定静状态。
(9)昏昏默默:昏昏不是睡觉,是指眼睛不看;默默:指不说话,,不言语。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下文的“抱神以静”的效果。这是真正的定静状态,而不是昏睡。
(10)无视无听,抱神以静:真心正的内丹达到胎息状态时就是这样的,无视无听不是看不见和听不见,而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样神魂安宁,精神内守,就是下文的颠倒之术的具体体现。普通人都是极尽视听之能事,目视美色,耳听妙音,甚至手机上看电视,走路都戴个耳机听MP3,就这样精神逐渐外耗而形神衰萎,未老而先衰了。所以儒家也有“非礼勿视、听、言、动”之说,戒人浪费生命之精华。
抱神以静,静指静默入定,但决不是死气沉沉,全无生机的枯静。而是精华内蕴,生机盎然,如母鸡抱雏一样的静谧中含着灵动一点,沉默中守着光明无限。《大学》里讲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关键是在静定之中能有所得,而不是顽空一片。此种状态非过来人难以与言。但决不仅仅是“守窍”那么简单,因为“抱神”与“守窍”决不是一个概念,而是天壤之别。
(11)形将自正:此句也有两个解释,一个是指能达到无上至道之精,至道之极的效果昏昏默默,窈窈冥冥中的抱神以静,这时人的形体也会在不知不觉中不调而自调,从而达到“止于至善”。即调整到最佳状态。
另一个解释就是人能够修养到这个地步后,从外面看来,效果也是不同的,即可以达到举止端方,体格健壮。甚至每一块肌肉都会和骨骼结合得最均称。
(12)必静必清……无思虑营营:这几句法诀更进步阐明了内丹功法的要求和其所能够达到的效果。《太上清静经》有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因此广成子在此强调了清静的重要性,用了一个“必”,必须做到真正的清静,即下文的无劳形,无摇精,甚至连思虑都停止了。凡人未经修炼者,即使形静止下来了,但思虑念头却如脱缰的野马一样潮水般地涌现出来了,一个念头接着个念头。苏东坡词云:“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里的“思虑营营”就是指人的心思意念难以忘却放下,而必须经过窈窈冥冥昏昏默默之旨的训练,才能慢慢地达到这样的果效。如此才能使形体达到下面的长生。
(13)目、耳、心无所知:《道德经》中所言:“视之不见名曰,听之不闻名曰希”《云笈七签》载头部九真中“天真者,不视而明,不听而听,不言而正,不行而从”《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只有这样目无见、耳无闻,心无知,才能精神内守而不外耗,达到下文的“神将守形,形乃长生”。的效果。
(14)“汝神将守汝形,形乃长生”:按照上文的“抱神以静”“颠倒之术”,就可以达到“形神合一”,精神内守的效果,于是形体也就可以长生不老了。
(15)“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谨慎地守护内在的精神生命,而封闭住精神不使外耗消散。知道明白的越多越消耗生命精力,这样就会导致形体迅速地消耗败亡下去。
(16)我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大明即日月相合,至道无非阴阳之道,而具体修习操作则有多种说法,读遍丹书万卷,念尽佛经千藏, 都说不清道不明此一秘旨。而区区不才则于祖传玄学秘法结合基督教真传实修法的秘旨中领受并贯通佛、道、儒诸家,从《易经》中体会出来的实修方法。将此大明之上的奥秘公之于众,借此机缘欲结缘于天下求道之仁人志士。当然具体操作方法仍期待与诸君当面共探之。其实修道修的就是阴阳,因为孔子在《周易》系辞中明言:“一阴一阳之谓道”。而古今中外所有修持法门和各宗教人士所孜孜以求的无非也就是这个道,具体修持方法也是五花八门,各尽其妙。所谓“条条大道通罗马”,虽然各有各的说法,但是其中具体手法和最终目的也是差不多的。以中国道家最为具体细致,也最复杂。其中分化出来的玄门神仙家则最为玄妙莫测,高深奇诡;佛家则理论最全备,最高;儒家的最实用;基督教的最隐秘;普通信徒和教外人士只能从高深隐晦的经文中去参悟专研。
   其实真传一句话的本意,并不是说我把秘诀真传的这句话告诉你就一定能够保证你修成大道了,所以祖师们才苦心孤诣滴将这一秘诀隐藏在经文里,等到真心求到的人能够静下心来从经文中参研领悟出来时,其人的心性修养早已达到像古人一样的沉静淳朴了,这时再修炼大道只是水到渠成,顺势而行,只消师尊一句话一点,就会如拨云见日一样云开日出、顿悟圆融了。就像佛家禅宗的棒喝顿悟;道家的开关点窍;基督教的洗礼受膏一样。
    那么这个大明之上到底是什么,到底在哪里?下文的窈冥之门又是什么,在哪里?又如何才能遂入呢?仍请读者诸君体会历代祖师的良苦用心,耐下心来从文中细细体会吧,或有所得,也不枉苏道长选辑这套丛书的一番美意。希望有志之士速速“访明师,问方儿”,以期早成大道,也不枉为人一世,要知道一失人身可是万劫难啊!
(17)至阳之原:前面说过,广成子传黄帝的窈冥至道就是阴阳之道,那么这大明之上一旦遂之,就是人体真阳之窍贯通了,就是《庄子。在宥》广成子传道所说的“至阳赫赫”了。也就是基督教《圣经》开头的那句话:“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神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原:通源,也就是天地宇宙(人体小宇宙)间的一点真阳的源头出现了。修道入手之初,必须寻找光明的源头,从此着手,才如神创世纪,造天地,辟乾坤,生万物的开端一样。
(18)为汝入于窈冥之门矣:和上文“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相对,是下手开基的第二步。天地之间有了这一点至阳,就要寻找真阴作为他的伴侣。那么他的伴侣在哪里呢!孔子在《诗经》里开宗明义就为我们尽情歌唱道:“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又说:“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那么她到底在什么地方呢?您有没有为她“求之不得,辗转反侧”呢?如果您真的做到这样“饥渴慕义”的话,那么圣祖黄帝再三向岐伯天师问道的良苦用心就没有枉费。因为有了亚当,就会有夏娃;有了君子就会有淑女,只要您有志效法地藏王菩萨那样“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像人子羔羊那样“道成肉身”从至高处的“至圣所”来在“污秽之地”。您就会明白《圣经。约翰福音》第一章说的那样:“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但是如果您是耶稣基督所期许的“五个聪明的童女”,您就会时刻“备足灯中的油”“昼夜警醒”地等待着迎接她的“新郎”的到来,那么她所等待的人子就会“登山变相”了。老子说:“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耶稣也说过:“我就是羊圈的门,人若不从我进去的,没有人能到神的国。”
(19)至彼至阴之原也:上文说过“遂于大明之上”,就可以至彼至阳之原(源);这里又说:“入于窈冥之门”,就可以至彼至阴之原。“一阴一阳之谓道”,说到这里我想读者已经能够大概地明白了修道筑基的奥妙了吧。从寻求自身一点真阳着手,在大明之上找到了至阳之源; 又入窈冥之门,寻找到至阴的源头,这一下至阳和至阴碰到一起,剩下的东家郎,西家女会发生什么事情,我想诸君多是过来之人,就不需要我再画蛇添足了吧。就让我和他们一起“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吧!
(20)天地有官:指天地有时令节气,以主宰时间的运行。
(21)阴阳有藏:藏通臓,即脏腑的脏。对应天地节气时令,人体也有五脏六腑,以应天地的五运六气。
(22)慎守汝身,物将自壮:只要您效法天地有节制而谨慎地守护住您的身体这一小天地,那么体内气血脏腑,骨骼皮毛等器官也会像天地间的山川草木、动潜飞游一样的生生不息,强盛不衰了。当然您也可以像现在某些人一样肆意地不顾一切地滥开滥伐地球资源,完全不顾子孙后代的千秋利益而只顾眼前的享受,那么现在的环境破坏的后果和屡屡发生的天灾人祸也应该是有目共睹了吧。“天地不仁,万物刍狗”!
(23)我守其一:这里的“一”字不是数字的一,而是一种高级的宇宙生命形态的存在。是《道德经》第十四章所讲的:“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第三十九章的:“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以一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也就是上文所说的至阳和至阴的结合体,是这样的一体相合,而不是各守其一,因此才有下文的“以处其和。”
(24)以处其和:就是修道之人要始终保持(处)在身心气血阴阳的最佳和谐状态中,这样才能保持生命状态的最佳质量,才能使人的生命之树常青不谢。现在我们的国家正在建设和谐社会,希望朋友们读了此书也能够赶紧行动起来,共建和谐,以处其和吧!
(25)天师必知厥义:厥,即其。这里是指天师岐伯必定能够理解黄帝从广成子那里学来的内丹养生秘法的真意。
(26)幸明晰之:晰,同析。但愿能够听到天师您为我们把大道真义作明白的解释和分析啊!
(27)稽首:稽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是仅次于叩头拜见的较高礼数。即左右手相抱子胸,左腿半跪于地动作。岐伯虽贵为天师,但仍为黄帝之臣。现在鬼臾区代帝问道,岐伯回奏,因为不是直接面奏黄帝,因此不用叩拜的全礼,而用稽首的半礼。
(28)安克闻:克通可;可以能够。安是哪里,岂能闻:听到得到。这是赞美黄帝因为圣明而能够得到如此珍贵的生命大道至宝,不是我们神圣英明的帝君,哪里能够听到这样的天道啊。
(29)传后于万祀乎:旨,奥秘,指前面的至道秘诀;祀,即祭祀,供奉,但此处用作引申意,作子孙后代讲。因为子孙后代必代代供奉祭祀祖先。所以传于万祀,换言之,也就是传于万代了。
(30)窈冥者,阴阳之谓也:前面解释过窈冥是指高度入静的状态。但这里为什么说窈冥就是指阴阳之谓呢?这也是只能是过来人才可以体会得到的一种难以言表的壮态。因为如果没有阴阳二气相互交合,动静刚的相互作用,修炼的人是根本不可能进入这一种高度的似睡非睡,一灵炯炯的静定状态的。从字面上讲,窈指深远,这需要用动意才能逐渐进入;冥指沉静,这必须似睡的大定力才能达到。动静,一阴一阳,所以说“窈冥者,阴阳之谓也。”
(31)昏默者,内外之词也:昏不是昏沉,更不是昏睡,而是指闭目垂帘,隔断内外:默,不是沉默不言语,而是不接触外界,谨守内视。所以有内外之别。
(32)视听者,耳目之语也:视,不是向外看;听:不是听外面的声音。眼要内视,丹经云:“机在目”,目光所视,真火内燃;耳要内听,听自己的内息,庄子有“心斋坐忘”法门,其中就有听息法。耳内听,精归于肾源,不向外泄漏,精关自固,神息相依。
(33)形与神全,精与神合:功夫到此,已能够形神俱妙,精神抱而不散,心息相依,元神显现了。
(34)虽师言微:微不是现代语言微小的意思,而是深奥微妙的意思即所谓的微言大义,寥寥数语中包含着无限深奥的寄托。
(35)未及其妙:不是字面上理解好象未达到奥妙之处的意思。而是古汉语习惯没有主语成分的句子,就是因为您讲的太深奥奇妙了,我一时间还不能领悟到其中的玄妙之处啊。
(36)乾坤之道,不外男女:乾坤,就是天和地。这句话就是告诉人们,天地之间最大的道理,不会再有超过男人和女人之间事情了。男女交媾,顺则性人;天地相交,化生万物。
(37)男女之道,不外阴阳:男人和女人之间,无非就是阴精和阳气相互交感就能孕育成胎。
(38)阴阳之道,不外顺逆:一阴一阳的交感,也无非顺行,一个逆转,具体的表现可参考河图、洛书,河图所表现的就是一阴一阳交合而化生符合《道德经》中所讲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顺行之道。而“洛书”所表现则相反,是大禹治水时用的九州八道,七星六会、五行四象、三才并二,二而归于一统的逆行之道。
(39)顺则生,遂则死也:从后天物质运转角度来看,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顺序是生之道,因为万物由此而生;反之,万物归三,三归二,二归一的顺序是逆行之道,因为万物由此而归藏。唐白居易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这个道理。
(40)阴阳之原,即颠倒之术也:明白阴阳发生的根源,就掌握了生死顺逆的颠倒方法。万物由静止虚无状态中产生了生长壮老死的运行之路;而死又进入了起初的虚无静止状态,恰恰是另一个生命的开端。因此说生命的生死之路,阴阳的源头,就是颠倒顺行方法。
(41)世人皆知顺生,不知顺之有死:世人,是指一般的没有掌握阴阳生死顺逆规律的普通人。一个孩子出生后,尽管这个孩子在使劲地哭叫,但是人们却是笑容满面,喜气洋洋地前来祝贺,因为他们都只知道一个生命诞生了,但却不知道此刻正是这个生命一步步沿着长壮老死的规律走向死亡。
(42)世人皆知逆死,不知道逆之有生:普通人都只知道事物违背了生长的规律就会发生死亡,一个人死去了,活着的人在感到无可奈何的悲伤,于是哀哀地哭泣,却不知道这个生命的回归正是另一个新的生命重新产生的开始。
(43)广成子之教,示帝行颠倒之术也:由于普通的人不能掌握阴阳交合的源头就是事物的生死顺逆的颠倒规律,因此不能把这些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来保养自己的生命,所以只知顺行追求事物的不断生长发展,从而导致自己的生命形态由新生一步步地走向衰老和死亡。而广成子教导黄帝明白了这个顺逆生死的阴阳颠倒之术后,就教给他上文的窈窈冥冥、昏昏默默,无动无摇的逆行养生,培本固元的方法,也就是佛家的涅槃,道家的还丹, 儒家的功德圆满,基督教的死里复活之道。
(44)请示其原:大臣鬼臾区受黄帝之命,再三地追问岐伯,不是鬼臾区蠢笨愚昧,而是为了体会黄帝要通过他们的对话把至道传到万代,所以才一而再,再而三地追问。这里又一次请求岐伯天师开示阴阳顺逆的根源,正是为了更加方便有志求道的人进一步理解至道。
(45)颠倒之术,即探阴阳之原乎:前面所说颠倒之术不就是探索阴阳顺逆之道的根源吗?岐伯天师回答鬼臾区的再三追问。
(46)窈冥之中有神也:前面所传的窈窈冥冥,进入高度的入静状态即可以到达大明之上的至阳的源头,就可以看到人体真阳的元神呈现出灿烂的光华来。
(47)昏默之中有神也:也就是前文所说的入定状态中,就可以进入人体的窈冥之门,到达至阴的根源所在,可以使体内的真阴元神迸发出烈火一样的巨大能量。
(48)视听之中有神也:前文所讲目光内视观定月华火光;耳韵内听体内气血运行海潮般的天籁之音。就能抱神以静,守一处和。
(49)探其原而守神,精不摇矣:探寻到窈窈冥冥的源头,守住大明之元神,就可以使体内的精华不再被外欲摇动而耗散。
(50)探其原而保精;神不驰矣:探求到昏昏默默的根源,抱住窈冥的精窍就可以使人的神志不再被外耗的运用而消亡。
(51)精固神全,形安能敞乎:能达到前文所说守神而保精,自然就可以使精元坚固,元神全备,这样人的形体也就不会未老先衰,肉体败坏了。
(52)俞哉!载之《外经》,传示臣工:俞通愈,即完全,齐备的意思。这里是说黄帝听了鬼臾区回复岐伯天师对至道的破解分析后,说这下完全了,可以在《内经》之外再写部《外经》,把至道真诀记载在上面,传给各位大臣们学习。
(53)同游于无极之野也:一同遨游在无穷无尽的宇宙生命的原野上吧!


81

主题

219

回帖

801

积分

金液

积分
801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9 20: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东陈健 于 2014-12-19 20:13 编辑

探微:

       鬼臾区听岐伯天师论至道窈冥,不能理解,所以说:'师言微矣,未及其妙也!其实至道之精要又岂是语言所能道尽呢?因此只能说是微言大义,唯有让听此微言的人自己去领悟了。如此章大义,虽岐伯天师再三言及其妙,恐怕听的人仍然是微言闻之再三罢了。不才受师尊嘱咐,欲对此至道之要妙之处作一赘语,添一蛇足,只好勉强叫着“探微”罢了,对于读者朋友而言,可能会有愈探愈微之感罢,没办法,谁让老子曾经告诉我们说“道可道,非常道”呢?
     “一阴一阳之谓道”,大道在于有无之间,在于体用之中,谁又能得将阴阳之道探索净尽呢?因此古人将阴阳形之于男女,用之于顺逆。还是在体用上的微言大义,因为人的一生,谁又能将男女顺逆之道研究通透呢?男为阳阳中有阴;女为阴阴中有阳。阴阳互为作用顺而生凡,逆则成真,就产生了道。
      人自身自有阴阳,分则成男女,合则成真元。真元也有阴阳之分,上为阳,下为阴,人的一身上下、内外,左右、前后都是阴阳,所以修道人将自身阴阳用真意元神(黄婆)为引,导其相互交合,使本身阴阳也如天地阴阳一样化生万物,生生不息。
      当修行者进入窈窈冥冥,昏昏默默的状态中,自身阴阳的源头就会显露出来,好像太极阴阳鱼图的两个鱼眼一样,至阳源头如同一轮皓月吐辉于大明之上;至阴之源好似一颗烈日照射在窈冥之门。于是,在不劳汝形,不摇汝精无思虑营营的逆行状态下,两者如同君子好逑于淑女一样,磁铁相引似地混抱于一团自然相恋,双双相互吸引。最后太极图内的双鱼相合,混成一团,成为一个无极图了。这样就可以抱神以静,精固神全、畅游于无极之野了!以上所言,不知是否能探其微妙于万一,望读者诸君不吝赐教!


        至道由来溯万年,中华圣祖探真源。
       窈冥原在光明内,漫把阴阳颠倒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大道家园|手机版|小黑屋|大道家园系列论坛 ( 备案信息:陕ICP备2022010374号-1 )

陕公网安备 61019702000398号

GMT+8, 2024-5-4 20:56 , Processed in 0.066436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