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5071|回复: 1

(清)黄元吉祖师《道德经》注释之一

[复制链接]

86

主题

12

回帖

599

积分

大道使

积分
599
发表于 2014-12-10 11:06: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太易先生有限收徒声明

    《语录》一书,黄元吉先生于乐育堂传授心法,原未敢轻泄之书也。今胡为而公之于世耶?盖以运际下元,人心奸险已极,世道沉沦愈深,不有人焉出而讲正本清源之学,大道之晦不知伊于胡厎。先生自丰城应运而来,设帐于兹十有余载,每于注《醒心经》、《求心经》、《道德经》之余,辄与及门讲究性命双修之理、天人一贯之原,无一不阐发尽致,意欲造就人材,上为往圣承道统,下为后学肇心传,又何忧至道之不明哉?

---------------摘自《乐育堂语录

(清)黄元吉道德经注




陈撄宁先生论黄元吉丹法
     读者须知,儒家缺点就是把人事看得太重,毕世讲究做人的方法,没有了期。设若一旦我们感觉人生若梦,人寿短促,人之能力薄弱,人之范围窄狭,生不愿意做人,死不愿意做鬼,旣不欲为肉体所拘,又不甘偕肉体同归于尽,是必求超人之学术,然后纔能达到我们之目的。此等超人学术,求之儒家,颇不易得。当年孔子赞《易》,亦深悉此中玄妙,但是他对于门弟子不肯显言,除颜、曾而外,得传者甚少,因此后来儒家仅知世间法,而不知出世法;止有山林隐逸之士,如陈希夷、邵康节辈,尚私相授受耳。黄元吉先生所传之道,就是此一派。
     道家南北两派各走极端,而实行皆有困难,其势不能普及。惟有陈希夷、邵康节一派,最便于学者。黄元吉先生所讲,卽是此派,亦卽顿所私淑而且乐为介绍者。
      天元丹法证明“先天一气从虚无中来”之语决非欺人者,但其入手法门亦有上中下三等,故见效之快慢、用功之巧拙,遂由此而分。伍柳一派不是上乘,惟李清庵、陈虚白、黄元吉诸公庶几近之。
       天元丹法,可看黄元吉先生所著《道德经讲义》并《乐育堂语录》二书,已足应用,不必他求矣。
      此二书虽曾经好道之士捐赀刊印,惜流传不广,甚难购置。至于坊间通行之道书,名目虽多,然言理者不言诀,言诀者不言理,学者观之,或感觉空泛无入手处,或执着死法而不知变化,以致皓首无成。故黄先生昔日教人,理与诀并重。学者先明其理,而后知其诀乃无上妙诀,与旁门小术不同;旣知其诀,更能悟其理乃一贯眞理,与空谈泛论不同,余所以亟为介绍于今世好道之士。
      书中有历代圣哲口口相传之秘诀。学者果能按其所说,见诸实行,则了道成眞自信当有几分把握。从此以后,不必累月经年搜神语怪,乃知正道本属平淡无奇;不必千山万水访友寻师,乃知眞诀卽在人生日用。岂非一大幸事乎?
清代黄元吉所撰《道德经讲义》,全部用修养法作注,虽亦不免有牵强附会之处,但比较尚属可观。(此书原名《道德经注释》,是清光绪十年卽公元1884年的作品。到了公元1920年第二次翻印时,纔有人把它改名《道德经讲义》。原作者是黄裳,字符吉,清代江西省丰城县人。)
黄元吉先生所作《道德经讲义》,原是借题发挥,不必尽合于老子的本意。读者只求其说有裨于修养功夫已足,毋须将《讲义》与《道德经》两相对照,以免多生疑问。
      余细察黄元吉先生所传《讲义》、《语录》二书,皆当时黄先生口授,而门弟子笔录,其初意本不要著书传世,故其书无次序先后,无纲领条目,东鳞西爪,不易贯串,而且文笔亦不整齐,烦冗琐屑处甚多,虽有最上乘修炼口诀包含在内,但初学观之,亦难领会。
“守中抱一,心息相依”,这是陈希夷派的要旨。——所谓“抱一”者,卽心息相依、神气合一而不分离也。所谓“守中”者,卽神气合一之后,浑然大定于中宫,复还未有天地以前混沌之状态也。此乃最上乘丹法,有利而无弊。
此派最要紧的,就是“玄关一窍”。——“玄关一窍”者,旣不在印堂、眉间,亦不在心之下肾之上,更非脐下一寸三分;执着肉体在内搜求,不过脑髓、筋骨、血脉、五脏、六腑,秽浊渣滓之物,固属非是;离开肉体在外摸索,又等于捕风捉影、水月镜花,结果亦毫无效验。总之,着相着空,皆非道器。学者苟能于内外相感、天人合发处求之,则庶几矣。此乃实语,非喻言也。
二书论玄窍之文字,皆散见于各处而不成系统。
学者果能将玄窍之理论一一贯通,玄窍之工夫般般实验,何患不能缩天地于壶中、运阴阳于掌上?功成证果,可与三清元始并驾齐肩,岂区区玉液、金液、长生、尸解之说所能尽其量哉?


目 录

《道德经精义》例言(摘要)

黄元吉《道德经注释》自序

第一章 众妙之门

第二章 功成弗居

第三章 不见可欲

第四章 和光同尘

第五章 不知守中

第六章 谷神不死

第七章 天长地久

第八章 上善若水

第九章 功成身退

第十章 专气致柔

第十一章 无之为用

第十二章 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

第十四章 无象之象

第十五章 微妙玄通

第十六章 虚极静笃

第十七章 功成身遂

第十八章 大道废

第十九章 少私寡欲

第二十章 独异于人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第二十二章 全而归之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第二十四章 跂者不立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

第二十七章 常善救人

第二十八章 常德不离

第二十九章 去奢去泰

第三十章 故善者果

第三十一章 恬淡为上

第三十二章 知止不殆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

第三十四章 终不为大

第三十五章 往而无害

第三十六章 国之利器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第三十九章 以贱为本

第四十章 有生于无

第四十一章 大器晚成

第四十二章 损之而益

第四十三章 无为之益

第四十四章 多藏厚亡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

第四十七章 不为而成

第四十八章 为道日损

第四十九章 圣无常心

第五十章 生生之厚

第五十一章 尊道贵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第五十三章 行于大道

第五十四章 修之于身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第五十六章 为天下贵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第五十八章 祸兮福倚

第五十九章 长生久视

第六十章 两不相伤

第六十一章 大者宜下

第六十二章 为天下贵

第六十三章 终不为大

第六十四章 无为无执

第六十五章 善为道者

第六十六章 为百谷王

第六十七章 我有三宝

第六十八章 不争之德

第六十九章 哀者胜矣

第七十章 被褐怀玉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

第七十三章 不召自来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第七十五章 贤于贵生

第七十六章 柔弱处上

第七十七章 为而不恃

第七十八章 受国之垢

第七十九章 常与人善人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第八十一章 为而不争

《道德经精义》例言(摘要)

按:《道德经注释》曾于1970年在台湾易名为《道德经精义》出版。该书序言称:“黄注”尤为精辟,确乎言玄机,字字精义,故名曰“注释”,毋宁名曰“精义”之为得也,因易名重刊,以期普渡云云。下文摘自肖天石为《道德经精义》大字本写的“例言”。

(一)历代注释《道德经》者数百家,收入《道藏》解本亦五十余种。解注最早者为韩非与河上公。韩非仅“解老、喻老”两篇,全注自河上公始,数千年来,盛行于世者,首推王弼本。唐宋间羽流盛行,逐渐递增,可传佳本,当在二三十种之间,惟得全无一失者不多。

(二)《道藏》中所收解本,各有所长:唐玄宗本以穷理尽性、坐忘遗照、损事无为、理身理事为主;宋徽宗本共三种,多引《左》、《易》词理参证;明太祖本解注则纯以修齐治平为法;苏子由注本彻了根宗,而多见性之言,融合三家于一旨。有清一代,道家人才辈出,解《道德经》者,以龙渊子、宋常惺与黄元吉祖师为最上乘,而黄本尤能宗各家之所长,补百家之不足。宋本已刊于《道藏》第三集中,兹影刊黄本入《道藏》。

(三)黄注本特点是:每章首揭常道,次述丹道;首言世法,次言丹法。道学精微,文理密察。本末兼赅,体用咸宜。尤以其融儒入道,而能凿空无痕;因道弘儒,而能浑全一体。明道修德,可端天下之风尚;养心养气,足正成世之人心。本人道以明仙道,字字金科玉律;体圣学以阐玄学,言言口诀心传。深入浅出,亲切平实。以之为用,可以明心见性,可以入圣登真,可以明哲处世,可以治国平天下。可藏可守,仕隐咸宜。衡情而论,确为《道德经》解本中不朽名著。无论道家儒家,皆可奉为无上圣经,视作修圣修仙之不二法门也。

(四)丹道经籍,愈古愈玄。上古丹经,十隐八九;中古丹经,十隐其半;迄乎近代,十隐二三。黄元吉先生本书,成于清道咸之交,故能畅述玄机,大露宗风,举往圣之所不泄者泄之,尽往圣之所不传者传之。就丹法言丹法,即此一经,已括尽千经万典之要蕴而巨细无遗矣!先生讲学乐育堂时,入门弟子数千人,其《乐育堂语录》、《道门语要》早已风行,为世所重。至其所著《玄宗口诀》,传抄很少。所著《求心》、《醒心》诸经已失传,兹得是书,不忍再令其湮没也。

(五)本书原刊于清光绪十年,版存四川自流井(今自贡市自井区),鲁鱼亥豕,误刊不少,三年前得一刊本于殷启唐先生处,后寄还南美。今年得马炳文、马杰康二先生所藏乙亥华阳汪氏养性斋刊本,无句读;后复得南京红十字会道院精刊本于傅安澄先生处。本次影印,原拟用马养性斋刊本,经仔细校刊之后,又改用傅藏道院刊本。俞以正忙于佛事,未及执笔述其藏书因缘。

民国庚子孟冬月 文山肖天石于台北

黄元吉《道德经注释》自序

三教之道,圣道而已。儒曰至诚,道曰金丹,释曰真空,要皆太虚一气,贯乎天地人物之中者也。惟圣人独探其原,造其极,与天地虚圆无二,是以成为圣人。能刚能柔,可圆可方,无形状可拟,无声臭可拘,所由神灵变化其妙无穷,有不可得而窥测者。若皆自然天然,本来特事,处圣不增,处凡不减。即等而下之,鸟兽草木之微,亦莫不与圣人同此一气、同此一理。试观汪洋大海,水至难测者。然而一海所涵水也,一勺所容亦无非水。太虚之气,亦犹海水一般。天地、圣贤、人物,虽纷纭错杂,万有不齐,而其受气成形之初,同此一气。除此以外,另无生气,亦别无生理,所争者,姿禀之各殊耳。孟子曰,尧舜与人同;又曰,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诚确论也。无如世风日下,民俗益偷;大道虽属平常,而人多以诡怪离奇目之。所以儒益非儒,释益非释,道益非道矣。若不指出根源,抉破窍妙,恐大道愈晦而不彰,人心愈坏而难治——势必至与鸟兽草木同群,而圣贤直等诸弁髦,大道益危如累卵,虚悬天壤,无人能任斯文之责矣。恭逢盛世,天下平安,适遇名山道友,谈玄说妙。予窃听之,实非空谈者流,徒来口耳之用,因得与于其际。群尊予以师席,故日夜讲论“道德”一经,以为修身立德之证,不觉连篇累牍。第其瑕疵迭见,殊难质诸高明。然亦有与太上微意偶合处,不无小补于世。众友请付剞厥,公诸天下后世。予于此注,实多抱愧,不敢自欺欺人。无奈众友念切,始诺其请。兹刊刻肇始,予故弁数言于篇首,以叙此注之由来如此。

光绪十年孟冬月 谷旦 元吉黄裳自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大道家园|手机版|小黑屋|大道家园系列论坛 ( 备案信息:陕ICP备2022010374号-1 )

陕公网安备 61019702000398号

GMT+8, 2024-4-28 08:05 , Processed in 0.09515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