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74524|回复: 72

道学与净土——道家净土的前世今生

[复制链接]

259

主题

285

回帖

4328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328
发表于 2017-7-31 17: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太易先生有限收徒声明
            根据太易先生大道家园羲黄讲堂的录音整理。如有文字差别,以太易先生现场录音为准。
                                      (一)
      大家好。我是太易先生黄紫檀,现在在山东琅琊大道家园与大家做这个分享。这是个酝酿已久的专题分享。我们借此机会,澄清一些大道修炼的核心命题。
      时代在变易,而变易背后的那个“生生者不生,杀生者不死”的本体,是永恒不变的。如何让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看到宇宙独立不改的本质和主宰一切的真理?圣人无言,其行有迹。历代圣人追寻宇宙和生命根本真理的经验升华与总结,形成了一种东方独有的文化——道文化,这个无限庞大而又无比精深的文化体系覆盖了生命、天文、地理、人事、艺术、宗教、医学、军事等等各种人间与非人间的不同领域。道文化至少可以追溯到伏羲画卦肇端,距今不低于7000年;发展到当代,道文化已经慢慢汇总为一种独立的学科——道学。
       为什么要加上“独立”两个字来形容这个学科呢?那是因为当代人往往惟科学论,喜欢或者说下意识把一切学科归类为科学,甚至把科学当做“真理”“正确”的代名词。比如现代中国人否定一件事物的时候,往往喜欢用“不科学”来作为依据。其实,科学只是理性思维的结晶,从其应用事实来看,并非所有符合科学的事物都是正确的,也并非所有不符合科学的事物都是不正确的。一件事情是否正确,我们应该用长期的、大量的事实去验证,这种事实可以是实验室的,但是最好的非人为环境之下的自然界真实案例。
1.jpg
      科学的思维特点是分科而治,把事物分门别类,乃至无限细分,以从中找到事物真相。但是人类思维不是只有理性思维这一种,理性思维,属于识神层面,识神的背后,是元神。元神分为先天元神和后天元神,其中先天元神是所有生命共同使用的本体,后天元神包括两大部分,一个是生命与生俱来的特长禀赋、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命运信息及大脑的核心功能;另一块是元神所寄居的身体,这个身体上有该物种进化史上遗留的全部信息及生物特征,比如:狗可以汪汪叫,而猫只能喵喵叫,人会站立,不同生物有不同生物的特征,这些都属于后天元神。后天元神的两大方面,构成了形形色色千姿万态的有差异的生命个体;而先天元神则是这所有生命唯一共用而且不变的本体。
      先天元神具有整体、系统、全息、不生不灭的特征,向内探索,认识先天元神不生不灭的本性并且将其开发出来,进一步打破先天元神的束缚,使之与生生不息的大道合一,标准的道学术语称为证道或说成道。向外用,运用先天元神整体、系统的特征认识并把握客观世界,就是道学的枝叶性应用。传统道学的枝叶性应用有周易、中医、武术、宗教、艺术、物理、化学、数学、军事、农业、天文、地理、社会学等等,在当代,道学的枝叶性应用更是覆涵了社会、自然的方方面面。道学的枝叶性应用称为“术”,而科学的本质及最精髓部分,也就是“技术”。科学源头的分科而治的二元对立思想与道学整体的天人一体系统全息一元思想,有巨大的差距,科学在思想上是不折不扣的矮子,在文化融合与碰撞的当代,道学与科学应该联姻,这种联姻,应该是以道学为指导思想的主体,并以道学的种种传统应用积极的与科学里的技术层面积极融合,实现“道学为体,科学为用”的世界性文明架构。这才是全世界最优化的文明结构,消弭分歧的文明共赢。
      道学的枝叶性应用的服务于道学的核心或称之为根本应用的。这个根本应用,已经超越了“术”的层面,可以称之为“道”。这个“道”,是内在探索先天元神乃至宇宙根本真理的道路与方法,它的成功,是可以身心康建、开发智慧、解除烦恼、乃至解除生老病死的生命苦痛。说到底,外在的诸多学问,都是为了生命内在的根本福祉服务,因而,这个体系的学术,是道学的根本。这类学术,历史上有人称为仙道、仙学、修真、丹道等等,都是,从历史上看,还是采用“至道”这个说法最合适。原因如下;一是至道这个术语,至少在黄帝内经、黄帝外经及黄帝问道广成子的典故里面,已经广泛使用,也得到目前的出土文物的考古学支持。二是其他术语如仙道、仙学的宗教色彩太过明显,但是道学却并非宗教学。三是如使用丹道这个术语,则内涵大打折扣,至道修炼包括三大主干,丹道只是至道的其中的一大主干。至于修真这个词汇,出现的更晚而且使用频率不高。
2.jpg
      刚才说了,道学不属于宗教的范畴。为什么说道学不是宗教呢?道学的信仰,是超越一切人格化宗教神祗的“大道”。将道学误读为宗教,认为道学是崇拜偶像,这是极其是低级的误读。真正的道学以无形无象而生育万物的“道”为根本信仰,大道有十大根本特征:不易、简易、变易、清静、自然、无为、无形、创生一切、包罗万有、主宰一切。每一个特征,都可以创造出一个宗教偶像,上帝也好、真主也好,天主也好,梵天也好,都逃不离这十大特征,都是大道的拟人化形象化艺术化。道学是极度的理性化,理性到将万事万物都用卦象、数学及清晰明了的推演表达出来的程度;而宗教不然,宗教是极度的感性,感性的极端,就是迷信,宗教的根本,是不讲道理的,而是用人格化的“神”的权威代替道理。宗教做得好,可以起到教育的作用,而宗教的弊端,也是基于他感性的特质,极容易变化出种种邪教,即使合法宗教内部,也有诸多愚人的成分在内。宗教非理性的根本弱点,导致其余科学在根本上的不兼容,更导致了宗教与宗教之间的绝对不兼容。当天下通用的“道”,变成打上不同文化及历史烙印的宗教神祗之后,神祗之不同,决定了宗教之间的绝对不兼容性。因此,宗教绝不是伴随人类历史全程的文化,它注定要被它自身的弱点所瓦解、消亡。宗教更不是人类文明的最高智慧凝结,充其量只是圣人“神道设教”的方便教育载体。道学可以包括宗教,但是宗教绝不能代替道学——这个共认,一定要达成,否则,人类以后的苦头将无穷无尽。文明之间的碰撞,可以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比如我们提出的“道学为体,科学为用”的文明架构。而文明之间的碰撞,更有可能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这个极端,就是战争。我想每个人都不愿意看到。
14.jpg
      还有个必需澄清的概念,就是道学是不是哲学?这也是个不能含糊的问题。绝不能认错了路子。哲学的根本特征是理性化、逻辑化的二元对立思辨,我们看看哲学开端时期,西方哲人们的源头性的著作就一目了然。苏格拉底的《克堤拉斯篇》,柏拉图的《理想国》,《对话录》,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物理学》,到了亚里士多德这里,随着他的《物理学》的问世,结合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西方自然科学逐渐显现出他的雏形。哲学的理性化、逻辑化、二元化思辨,催生出科学——理性化、逻辑化、二元化是科学思维的根本特征,也是科学的致命缺陷。科学之成就在于此,局限也在于此。东方文化里面没有产生科学的思想土壤,那是因为道学的根本思想特征在于整体、系统、全息、直觉,道学催生出来的学科,不管易学也好,医学也好,艺术也好,乃至武术也好,根本也科学不同,其源头性因子,就在于道学与哲学有根本的不同。具体到表达符号,道学有特有的严密的卦象、天干、地支、甲子、九星、八门、阴阳爻、四象、五行等符号语言,这些是道学的独有的表达符号,必须得用道学思想才可以解读。综上所述,道学与哲学,也不是一个学科。不但不是同一学科,事实还证明,哲学只是道学的注脚,是道学某些领域的某些具体问题的放大化具体化研讨。宇宙若以哲学来看,那是个不归路,但是把哲学当成道学的注脚,就很完美了。
      概括起来,道学包括修炼学,包括艺术,包括医学,包括天文地理数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甚至可以包括科学,至少,也是与科学并列但是不同体系的两大学科,道学与科学,是人类智慧的两大顶峰。道学的验证,必须承认人与人认识高度是有区别的,虽说所有生命先天元神一致,但是后天元神不同,这样才造成丰富多彩的生命现象。这也意味着,部分人群的见解,是会存在先验性的情形的。社会对这种先验性思想作品,应该严谨客观对待,优选出其中可验证部分,以自然、社会、人事或人工实验等方式验证,并以演绎的方式,推导出更多难以事实验证的部分。对于经过事实或推演证明其正确性的道理,可以用道学象数理符号系统提炼为高度理性化的道学图式,再应用此图式,指导科学既社会的诸多实践,道学的应用,也就从先知的圣人脑海里,扩大到整个世界。
3.jpg
      世界的进步,是由内到外,再由外到内的螺旋形立体圆发展模型,社会和生命,在这个过程,完成了他们的终极使命,也完成了自身进化与升华,就会重新回归大道家园的中央,在那里,不生不死,生生不息,长生久视。大道家园,是“道”体的形象化描述,一切生命在“道”这个母体里面,要连成一体,形成比家人还亲密的整体存在——故而,我们将老子说的“大道”,比喻为家园。这个大道家园的最中央,就是神洲。这个洲,是带有三点水的洲,神,是指阳神,是生命成道之后的存在形式。神洲,就是我们的终极净土。
      道学史上,有丰富的源远流长的净土思想。至少有四种净土。下面,我们回到历史的烟尘之中,看待这个命题。

     (二)
        所以我们首先看《黄帝内经》。这本伟大的著作,是道学里面医学思想的登峰造极之作,它的成书,至少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而它的原始文本,则是轩辕黄帝时期,集体智慧的结晶。《黄帝内经》的开篇。是“上古天真论”,里面说,“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又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还说“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

……” 4.png
      意思是:上古时代的先民,他们不做淫邪之事,故而淫邪不能干扰他们的眼睛;内心没有过多贪欲,所以过分的嗜欲不会劳烦他们的心灵,所以,那个时代的人们很幸福,懂得大道规律来保养自身的人,可以用阴阳五行的思想来养生、饮食、起居、作息,于是可以活到一百二十岁这个天年,形体直到临终还可以劳作,不显示衰老的样子;最后呢,他们无疾而终,安详离去。而普通的老百姓呢,在圣明的帝王的指导之下,也可以避开寒暑燥湿风火这些四时不正贼气,时刻做到精神上的反观内收,性情恬淡,悟出元神虚无之理,肉体上,可以做到真气顺从自然规律,沿着正常的经脉轨道运行,百病不生。他们情志安闲清心寡欲,肾气充盈不会恐惧命运及生死,适当劳动不至于形体太劳累——为什么可以适当劳动?自然是治国有道,物质生活不缺乏了。不然,民众疲于奔命,哪来这种闲淡?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之下,没有愤愤不平的青年遗老,个个都心平气顺,每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理想、志愿、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一份力量。穿着朴素而自然,吃嘛嘛香;地位高的人不去压迫地位低的人,地位低的人不羡慕地位高的人,人民可以安居乐俗;这个时候,外界名利及贪欲、淫欲不能够迷惑他们的心灵,不管学历高低,不管是智者还是小老百姓,都不畏惧外物,个个都合于大道,可以活到天年120岁,并且在生命该离去的时候,肢体还可以灵活劳作呢
      黄帝内经是研究的中医教科书。文章里面没有用到“修炼”“修道”“修行”这样的专业词汇,却人人都展现出很高的修证境界了,这是社会集体不修而自修的状态。我们在今天提出修行最低成就,叫做“预知时至,无疾而终”,实际上在上古圣王以道治国的年代,这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文章也没有提出理想社会的政治理念,但是活泼泼的描述出一个大同理想国。在这片上古净土里,精神与物质达到双向的极大丰富,全民都天真淳朴,人人返璞归真,这是今天难以想象的高境界。
      黄帝内经的作者或说是主编——轩辕黄帝,他不仅仅是华夏民族的始祖,还应该是世界性的人文始祖,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道学祖师。没有黄帝,或许没有今天中国的文字,也没有中医,没有至道,没有历法——现在所有的术数,包括奇门遁甲,都是用黄帝元年为开端的甲子纪年方法来推算,不然就测不准;后世所有的修炼法门,中国本土的也好,外邦的也好,只要是有生命的个体使用的修炼法门,都没有离开黄帝内经描述的经络学说、精气神学说、魂魄学说,而在黄帝外经记载的“守一”法,乃是至道修炼的最高的顿法。
      黄帝内经这章节的名字叫“上古天真论”,是黄帝内经的总纲,名如其实。阅读这一章节,还要注意,黄帝在里面充满崇敬的描述的上古天真、上古圣王,到底是谁呢?黄帝之前,可以担当这个称号的,只有伏羲了,伏羲到黄帝,其治国、修身的至道是一脉相承的。伏羲开创的大同社会雏形,在轩辕黄帝这里,达到了全面升华。我们的社会,冥冥中,选择了追求共产社会,实际上就是大同社会的初步——这个种子,也是黄帝时期埋下的种子,这种集体无意识回忆,已经深深打在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乃至血脉里面了。道学里面的净土之雏形,它的开端,在五千年前的华夏国土,在轩辕黄帝以道治国的时代,就已经存在。我们的修行,是向着先天回归,我们的社会,实际上也是朝着本初的状态回归,走了一大圈,回头一看,还是祖先的话最靠谱啊,那么,还是回归吧。社会终究会有这一天。但是得有些人先觉悟,这就是修行。如果有一天,人人都觉悟了,修行也就不存在了,因为人人都在修行了。我相信有这么一天。这才是真正的大同社会,也是真实的人间净土。
      关于轩辕黄帝以道治国的思想描述,还有个很有趣的典故——就是列子里面记载的,黄帝梦游华胥国的故事。
5.png
      上面是典故的原文。我们做个白话解读吧。这段话大概意思是说,我们的祖先轩辕黄帝,登基做天下的共主十五年之后,因为天下拥戴,所以感觉很欢喜,所以就过上优哉游哉,享受生活的日子,每天耳听美音,目视美色,吃的都是美味佳肴,这样很快就消耗掉他的精气神了,反而容颜憔悴,皮肤焦黑;这样过了十五年,黄帝毕竟是英明之主,觉察过来后,又励精图治,就一反过往颓废,竭尽聪明才智,为百姓兢兢业业的服务。可是这样也不行,很快又搞到容颜憔悴,皮肤焦黑的地步去了,整天魂不守舍,压力山大,有点亚健康的状态了。黄帝于是长叹一声,说: “看来是我的不对啊,做事过度了。以前只想着保养自己的生命,结果搞得狼狈不堪,现在是为了万民百姓而劳碌,没想到也会忧患过度。怎么样才是天下正道呢?”。黄帝彻夜反思,决定暂时放下国事,屏退服侍自己的侍从,来到后宫广大的庭院里面闭关思过。我们看到,黄帝毕竟的黄帝,他没有离家出走逃避责任,而是采用了这么一种隔离的状态来反思,这是很了不起的举措。结合其他的道经说法,黄帝应该就是在这个时去的崆峒山,向真人广成子问道。总之,黄帝在这个生命的节点,暂时急流勇退了,然后有一天,就进入梦乡。睡眠养阳,梦醒之间,是容易悟道的。就在黄帝心斋三个月之后的某个白天,就在半梦半醒之间,黄帝来到一个神奇的国度,叫做华胥氏。这片土地,在弇州的西边,台州的北边,国土广大达几千万里,根本不是任何交通工具可以到达的,这是神的国度,因此来这里只能靠神游而已。在这里的生活的人民没有坏的好的嗜欲,一切都是率性而行、顺应自然;他们没有生死的区分,当然就不会厌恶死亡,也就不以为有生命是美好的,这里的生命得到自由成长,没有幼年死亡或者因战火及其他灾难死亡的人,他们甚至纯真得没有任何私欲,根本不知道自己和他人之间有什么区别!他们和万物一体而不疏离,既然都与他人与万物为一了,当然也就没有偏爱和憎恨的情感;既然都泯灭了好坏的区别了,当然就无所谓悖逆正道,也无所谓顺应天道——因此,他们可以避免受到任何利害的干扰影响。他们没有特别爱惜的事物,所以也就无所谓什么畏惧和忌讳了。这样就有很神奇的现象发生——水与火在他们眼里泯灭了区别,他们跑到水里,不会沉溺,走进火里,也不会觉得炎热。华胥国国民的生命状态十分高级,即使遭遇即砍削捶打,也不会受到伤痛,用手指去搔挠也不会觉得酸痒。他们行走空中,就像脚踏实地一样不会掉下来,他们睡在空虚而无所借力的地方,就像睡在舒适的大床上。云雾不会遮挡他们的目光,雷霆不会扰乱他们的耳朵,美的丑的善的恶的事物都不会对内心造成干扰,再深的山谷也不会绊住他们的脚步。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他们的生命形态是“神”的形态,以神的形态行自然之事,故而一切都是神行——这里就是众神之洲啊。
      黄帝醒过来后,怡然自得,召见他的大臣天老、力牧、太山稽,感慨的说:“我斋戒辟谷三个月,苦苦思索养生和治国之道,都没有收获,可是当我有一天疲劳而睡着的时候,我梦中来到了华胥国,才知道至道是不可以以后天的情感来追求。我知道了,我悟道了,但是却没办法用语言告诉你们。”黄帝不说话,但是做到了,他把华胥国的道理用来治国,用来修身,只用了二十八年,天下大治,几乎象华胥国一样。这个时候,黄帝也登假了——假者,遐也;就是得道而白日飞升,遐举而去了。这个白日飞升就是羽化。黄帝是人类历史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羽化的祖师。百姓很怀念黄帝,也怀念黄帝时期的大同社会,所以哭嚎了两百多年都不停止,直到孔子、庄子时代,还交口称颂黄帝的恩德。
      这个黄帝神游而达到的华胥国,是极具想象力但却是可以真实触摸的人间净土,是道学史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系统的用文字描述出艺术化的净土雏形。虽然刚才讨论的   《黄帝内经》已经有了初步的大同净土描述,但是毕竟是一笔带过,而在列御寇这里,完整的出现了道学史上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净土描述。
6.png
这样的净土,不仅仅在理想中可以实现,在人世间也可以实现。人世间的净土,就是大同社会,道家儒家共同追求的大同社会。黄帝用华胥国的理念治国,很快就使得天下大同,这是很了不起的人间奇迹。也就是从黄帝时期开始,大同社会的理念就扎根华夏民族的血脉深处,成为社会层面最根深蒂固的集体无意识,左右着历史的进程。大同社会是可以实现的,这个实现需要物质的极大丰富为基础,但是到最后,在根本上还是得靠人本身的进步,达到华胥国居民无所分别的地步,社会自然也成为理想的人间净土。当然,这里有很曲折的过程,物质属阳、精神属阴,需要阴阳交替并进,需要时间。没关系,目标清晰了,就可以了。黄帝那么圣明的帝王加道学真人、文明始祖的身份,也不是一蹶而就的嘛。
      史上黄帝老子并称,这是有道理的。体悟华胥国的真实境界,需要悟性,老子换了一种表述方式,描写了小国寡民,实际上就是华胥国现实版的描述,它跟黄帝内经里面描述的“上古圣王治理的国家”如出一辙,都是真实的人间净土。
      小国寡民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原文是“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7.png
      这一章,历史上的误读很多。其实,由于道文化独有的符号语言、传播方式,使得道学元典处于万经之首,难度很大,历史的误读是极其常见,如把仙人误读为印度婆罗门修行人,实际上印度本土并没有仙人这个概念,梵文里面只有诸如诸天、不朽的文字,但是没有仙人,诸天、不朽和仙人的含义相距甚远,比附道文化而翻译为仙人,显然是极大的误读;还有把道家修炼误读为只求长寿,只求保养形体,这也是极大误读;还有今晚探讨的后文,还要讲到,悟道有三个阶段,见性只是第二阶,道学讲开悟,而且其历史之悠远,其深度之透彻,是其他文化体系至今尚无法比拟的。再有,把《易经》误读为算命之学,是非理性的误读,必须澄清,真正的易学,是描述大道运转的根本规律的,是指导悟道得道成道之绝顶学问,算命只是其中极小的应用。
      而对道德经的误读,更是多的不得了。当然,有的是善意的误读,有的是恶意的误读。比如对小国寡民的理解,曾经有某个历史阶段,认为是老子倒退、消极、反动的历史思想观的反映,这个大黑帽不知从何而来?现在可能好很多,有了很多正面的解读。老子道德经身国一体,修身与治国不二,理解道德经,必须把握这个特点。小国寡民这一章可以比喻丹道修炼里面绝顶一步——国者,身也,民喻精也。将身体这个国家炼化到几乎返还为虚空阳神状态,就是小国寡民。黄元吉祖师又指出小国寡民为年老精衰者之修炼法,也是正解。
      在治国的层面,小国寡民是描述老子心目中的理想国。人类世界一开始并没有国家,国家是族群文化与私欲结合的产物,而随着人类种族的融合和文化融汇,国家机构还会进一步进化,变成全世界联合的唯一的联邦状态;这是中阶。而随着人类社会与文明更进一步的高度发展,人类的私欲会逐步消亡,这时候,国家也就随之逐步瓦解——这是国家的极点。这种状态之下,世界又回复到没有国家的状态——不但没有国家,因为人类思想高度觉悟,认识到不可以随便感召生命来到人间,于是自觉节制生育行为,世界的人口也会逐步减少,随之而来的是人口素质的逐步提高——这就是小国寡民的状态。小和无,还有区别,但是区别不大。小,应该是在描述一种地域自治的状态。
很明显,小国寡民是国家进化到共产、大同社会的终极状态的简约描述,量变产生质变,螺旋形立体圆形发展轨迹,在人类社会也适用。大同社会的极点,就要复归人类之初先天的淳朴,是升华之后的原初。人类社会原初的状态是什么呢?那是没有国家的。
      未经雕琢的原初,或许是淳朴与野蛮并存,精神富足与物质贫匮共有,普世的全民觉悟,或许还是经典的理想。而在升华之后的原初,物质与精神的双向富足,个体与全民的普世觉悟,乃至整个族群的长生久视,这些统统都完美实现了。
      在这种状态之下,没有国家,因为都富足了、觉悟了,也就不需要战争来掠夺及碰撞,因而也就没有军队,所以老子凝练地说了一句,“虽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什伯之器就是兵器,或者说是一人操作可以抵得上十人百人的器具——就是今天的机械、电器、电脑、手机等等一切机巧之物。人民在高度觉悟之后返璞归真,全民都极度的淳朴,就像华胥国的国民一样,当然不想也不会使用兵器,甚至不使用一切机器,社会生活在和平宁静,内心生活美好充实而富于诗意。社会在物质极大丰富之后,可以摒弃物质的束缚了,才能把生死大事放在首位,这就是经文说的“重死”;不会为了追逐物质利益而四方漂泊,就是经文说的“不远徙”;所以啊,各种会产生车祸、产生污染的交通工具就没有人乘坐了——就是经文说的“虽有舟舆,无所乘之”;各种仅略或自卫的武器都没有容得下摆放的地方——就是经文说的“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人人修行,绝学无忧,因为绝学无忧,生活天然而逍遥自在,因而文字就派不上用场了。文字都是识神的条件反射,与人的先天本性是有距离的,甚至是有阻碍。古人道一定程度需要闭关,这个时候要隔离信息源,甚至避免阅读文字,为什么?因为这个时候,不需要后天的条件反射啊。当整个社会都进入物质极大丰富,并且进入向内探索的时候,就会集体出现类似全民闭关的现象,当然也就不需要文字,最多只需要使用结绳的方式就足够了——就是经文说的“民复结绳而用之”。这是何等高级的社会形态啊。
      这里的人民,物质和内心都极大富足,吃饭都很甘美,不会胃口不开也不需要刻意的辟谷,他们穿着粗布麻衣,觉得够美好的了——实际上粗布麻衣在今天也是高级的有机面料了。他们居住的房子足够遮风挡雨,所以刻意舒适的呆在里面,在纯纯的孩童时代般简单快乐的民俗民风之中,快乐自得。没事的时候,探个头出来,就可以跟国际之间的小伙伴打个招呼——合起来就是经文说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这个时代的人民,无需漂洋过海到异国他邦才能够寻找理想的天堂,因为天堂已经在眼前了嘛!天堂是什么样子?大家都不缺物质,只需要安安静静呆在自在窝里,听着邻国的鸡犬之声而参悟大道。在国际小伙伴们老了都没有见过面之前,把道悟透——就是经文经文末尾说的“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在社会学上的实义。
8.png
9.png
      老子以简炼的语言,为我们指明社会发展的终极——这就是道学里面人间真实净土。
      结合黄帝神游的华胥国为精神内核,参考黄帝内经里面圣王治理的社会,道学里面的大同世界呼之欲出。这是道学里面的第一种净土——人间真实净土,是可以实现的净土。
      道学文化里面类似于华胥国、但是表述不同的净土,还有诸如蓬莱、瀛洲。蓬莱的描述,首次出现在山海经里面,《山海经》的“海内东经”里明确记载有“蓬莱山在海中”的说法。然后,列子的《冲虚真经》做了完善的描述。
1.png
      经文说,蓬莱位于渤海东边不知道多少亿里的归墟那里,这是地上八方九州所有的河流乃至天上的银河都集中汇流的地方,但是这里的水位永远都是不增不减,因为归墟下面有一条没有底的大裂缝。归墟这里有五座仙山,分别是岱舆、员峤、方壶、蓬莱和瀛洲,这五座山高低不同,山脚的周长达到达三万里,顶上平坦的地方有九千里。因为山太高了,虽然山与山之间的距离有七万里,但是远远看上去,就像是邻近着似的。山上建造有人间不见的华美的亭台楼阁,全部都是金银珠玉构建而成;山里面的飞鸟野兽全都是纯白色,而植物都富有灵性,长得像珍珠美玉那样美丽,树上的花果味道又特别好吃,吃了可以不衰老也不死亡。这么富有灵气的地方,居住的人,当然不是凡人,而是仙人、圣人的种族,他们早上和晚上从不同的山头互相飞越往返,看上去不计其数啊。
这是冲虚真经里面关于蓬莱的描写,后世道教及民俗里面,关于蓬莱的向往就发端自这里。蓬莱仙山是理想净土的代表,对蓬莱净土的向往,可谓源远流长,具有异常深厚的文化土壤。
到了庄子这里,类似的净土世界,还有有逍遥游里面的姑射山,文字不同,实质所指一致,我们结合相关经典,一同欣赏下。
11.png
      姑射山类似蓬莱,它在遥远的天边,那里居住的神人修炼境界极高,悟道见性,心性博大而柔顺,就象深渊的泉水,善利万物而与世无争。他们天姿灵秀,意气高洁,以沁人心扉的清风为食物,以早晨的山间精气凝聚的露水为饮品,自然可以不食五谷。他们不知道是什么性别,但身形苗条秀美都象处女一样,肌肤呢,就象冰雪一样雪白无暇。他们出入都乘坐飞龙或彩云之气,刹那遨游五湖四海。这里的神人神通广大,慈悲善良,物我无分,他们的德行浩大磅礴,可以混融万物为一体,不需要忙碌劳苦地治理国家;但是在他们凝神修炼、调息养性之中,就可以庇佑天下的老百姓,使得他们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虽然天下人都想他们出来治国,但是他们不为所动,他们就这样居住在似有实无的姑射山净土里,永远不会受到社会治乱和自然灾害的影响。据说,圣王尧治理天下平定之后,去汾水北面的姑射山拜访这些神人,被这里的人间净土震撼得怅然若失,忘记了他的天下而不想回去了。
13.png
      以姑射山、蓬莱为代表的净土,似有实无,似无还有,高度理想化、完美化,但是却是在现实世界无法找寻的,更多是一种寓言和文化追求,这是道学里面典型的完美理想净土。理想完美净土可以作为人间真实净土的参考系。理想完美净土是道学里面第二种典型净土。
12.png
(三)
      随着道文化在中国社会的流传,道家净土仙境理想逐渐与世俗文化结合,演化出另一种极具吸引力的文化诗意净土。其中的代表,无疑是陶渊明的桃花源。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年间。魏晋年间,社会的主流思想是老庄玄学,陶渊明儒家出身,然而却深受道家文化影响,是以在入仕以后,可以不为五斗米折腰,最终弃官不做,隐居田园,寻找他心目中的理想天地,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生活。陶渊明的家庭有深厚的道家玄学背景,据说,桃花源记就是陶渊明本人问道遇仙之后写作品。
15.png
      在作品中,故事发生时间的晋朝太元年间,距离秦朝已有五六百年。故事主人翁是武陵打鱼人。武陵是地名,地理学上的武陵山区位于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处,现在著名的张家界、凤凰古城就位于这片地区,从地理意义来看这里交通不便,的确是避世隐居的好地方。武陵渔人是有福气的,或许是有仙人的指引也说不定呢;在某一天,顺着溪水前行,忽然迷路了,忘记了来路,远近不分,就这样奇异地走入了这片神秘的土地。渔人首先看到的是桃树林,开着灿烂的桃花,或许是粉红色,也有偏白的,都挤在溪水的两岸,落花颜色绚烂,缤纷华美。他走了几百米,发现都是如此美丽的桃花海,根本没有杂树,只有地上鲜美的青草作为点缀,让桃花越发的好看了。武陵渔人很奇怪,因为平时打鱼走的地方不少,怎么没有遇到这样的异境呢?好奇心驱使他往前探索,渐行渐深,慢慢的就来到桃林的尽头,这里也是水源的尽头。他看到一座奇峰突起的山,山间还有个洞穴般的入口,隐隐约约有光亮从里面透射出来。既然来到这里了,越发好奇,考虑之下,弃舟登岸,攀爬到洞穴口,才发现洞里面的空间狭小,仅可容身。都到这里了,没理由后退了啊,还是进去吧。这样进去几十步,光景就变了,视野豁然开朗。他看到什么了呢?那是一片宁静、洁净、充满生活与自然气息然而又仿佛不知人间的土地。这里总得来说土地平坦,在平坦之中错落有致地分布着肥沃的良田、秀美多姿的池塘,其间分布着一些错落有致的村舍,看起来整齐而又仿佛与周边环境融合为一。翠绿茂密的桑树穿插包围着生长,田间小路纵横交叉,引导武陵渔人的目光往前看,于是就看到了往来耕作的男女众人,并且听到了鸡鸣狗吠之生。他们的衣着与外人无异,唯一不同的,可能就是老年人及孩童脸上怡然自得、平和快乐的表情,这是种发自内心的欢喜满足,让人感到久违而又熟悉。
      武陵渔人正在震惊、喜悦和纳闷之间,被里面的村民发现了。村民表现得更为吃惊一点,围上了,七嘴八舌地询问。武陵渔人一一回答,并准备告辞,却被热情地留下来,摆上酒席,欢谈畅饮。很快整个村子的人都惊动了,过来友善的问询。酒酣交谈之中,武陵渔人才解开心中的谜团:原来他们的祖上在秦朝兵荒马乱烽火硝烟的年代,和家乡的人拖儿携女一起找到这个好地方,这里天然与世隔绝,外人根本找不到,于是得以避开外界的纷争,就世世代代的在这里安居乐业,距今已经五六百年了。他们谈论起现在的时代,竟然不知道秦朝之后取而代之的是汉朝,也就更不知道还有魏晋;武陵渔人谈起秦朝之后的纷纷扰扰,也不可避免的谈到现在社会的种种乱象,村民们都摇头叹息,既庆幸自己独善其身,也怜悯外界百姓的苦难流离。这场酒宴延续的数天,家家户户轮流做东请客,都请了一遍之后,才得以请辞。临走的时候,村民一致的恳请他说:“君来此是缘分,但请切莫为外人谈起。”
      武陵渔人沿着旧路回去。他毕竟是个渔人,还想回来,或许想向乡邻炫耀自己的发现,就处处留下标志。回家后拜见太守,详细的谈起事情始末。太守派人顺着标志前往寻找,可是,更奇异的事情发生了:景象还是一样的,但是不管他们怎么找寻,就是找不到旧路,进不了那个洞穴。后来,事情传开来,有高尚的曾经寻仙问道经历的南阳人刘子骥也想碰碰运气,他可能认为自己比官场的太守老爷和背信弃义的渔人品行高洁,但是直到病终,始终也寻访不到,这个世外桃源仿佛永远消失在世间,留下一个谜团,也留下一个永远美好的传说。
16.png
      这个就是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梗概。原文后面附有《桃花源诗》,一并描述了这个带有仙境色彩的美好世界。自陶渊明桃花源记问世之后,桃花源就成了谜样的美好存在,这个桃源理想出入于世间,在宗教里面,是仙境般的存在。唐朝天台山道士王松年撰了《仙苑编珠》一书,记:渔人黄道真,武陵人。棹渔舟,忽入桃源洞,遇仙。刘晨、阮肇,剡县人也,采药于天姥岑,迷入桃源洞,遇诸仙,经半年却归,已见七代孙子。仙人吕洞宾的弟子施肩吾也有诗云:云水千重绕洞门,独归何处是桃源。仙方不用随身去,留与人间老子孙。仙境的意味很明显。
      在世俗层面,对桃花源的追寻,又催生出一系列误入仙乡的小说,姑引《三洞群仙录》之《青琐》篇:陈纯至桃源,爱其溪山秀绝,裹粮沿溪寻胜,凡九日,至万仞绝壁下,夜闻壁间人语。纯粮尽,困卧。忽闻美香,有巨花十余片流出,因取食之。复见青衣采萍岸下,乃诘之,曰:“此即三源夫人之地。中秋夕,三仙将会于此。” 俄三夫人邀入,见碧窗朱户,非世所有。宴会乐作,与纯酬唱极洽。仍戒曰:“君慎无往南轩。”纯潜往轩中,见案间有一玉笛,试取吹之,忽见故乡人物,山川俨然,妻儿聚会笑语,久之不见。纯不觉呕一卵,堕地化鹤飞去。仙责曰:“不听吾戒,莫非命也!后三十年当复此来此。”乃以舟送纯归。
《三洞群仙录》成书于南宋,是世俗神仙故事之大全,上则故事,受桃花源理想影响的痕迹,已经非常明显了。
16.1.png
      可以说,以桃花源为代表的介于仙境与现实之间的净土,是道文化在世俗层面变易、交合的结果,其核心思想精髓,仍然是道学里面隐士思想,其所描述的桃花源之类的净土,是道家净土思想文学化、世俗化的表述,属于道学里面的文化诗意净土。
      不管是蓬莱、姑射山代表的超人间的理想完美净土,还是老子小国寡民和黄帝梦游之华胥国代表的人间真实净土,或是以桃花源为代表的文化诗意净土,它们都是终极净土的不同角度描述。
      何谓终极净土?
      道学的至道修炼,到绝顶一步,在终极的境界,所有成道者都要回归的共同的地方,就是终极净土。这个地方,是在大道这个母体的最中央,术语也称为无极之野,或太极之中,无极就是大道,野,就是辽阔的地方,中央最辽阔啊;所有无极之野说得就是无极的最中央。和太极之中说的都是同一个地方。“道”创造了一切,可以比喻为母体,也可以比喻为家园,在这个家园,所有生命都要回归到自己的位置,并且连结为一体。在大道家园的最中央,就是无极之野、太极之中,可以简称为神洲。神洲者,众神之洲也,这是一切成道者的终极所在。
      在太极之中的神洲没有形象,非无非有,然而又可以处于一切地方;神洲与现实世界并存而又永久的超越,你可以认为神洲在心灵的最深处,在桃源的最深处,但是又超越一切有形,非心非身,甚至一切生命,物质与心灵,有情无情,都在这里出来。神洲超越一切清浊,故曰“净”;它位居太极之中,乃九宫之中央,又是先后天五行之“土”,覆涵一切,承载万物,所以,神洲,就是终极之净土。
      在神洲,成道者连成一体,处于不生不灭、长生久视的境界里面,制订宇宙法则并且执行、使之运转,他们没有形体这个低级物质生命形态,但是,在自然规律许可或需要的时候,会显化为任何可能的有形体的生命形态。道经说的“成而登天”然后“百世一下”就是这个意思。
16.2.png
      这个神洲的洲,是加了三点水的洲,他与我们居住中华神州不同。后者,是有形的国土,前者,是无形的净土。有形为后天,无形为先天之先。当然,中华神州与大道家园之神洲是最接近的,实际上,华夏民族天然有道文化的基因,这是后天元神的携带,是先天的优势,也是成道的极大优势。所以古人有“人身难得、中国难生、真师难遇,正法难求”的感叹——或许也是庆幸。
      当我们把大道比喻为永恒的家园的时候,大道家园的最中央,就是终极净土——是成道者居住的神洲;而大道家园的周边,则是各种其他的在修行路上但是没有功德圆满的生灵的住地。
      这些生命的功德,还没有修证可以回归神洲净土的层次,他们回归到大道家园的周边,这个时候,生命是怎么演化的呢?他们会受到善恶承负的天网的制约。这张天网的全部规律,不但适用于生命回归到大道家园之后,也适于现实的世界——这就是道学原传的天道承负观。天道承负完美的解释了生命演化的命题。天道承负在《周易》里面就初见端倪,汉朝的《太平经》有明确的文字说法。天道承负包含了至少四大方面,一是广义因果观,二是广义的轮回观,三是广义的周期律,四是全面的整体观。天道承负认识的因果,不仅仅是个人生命线的因果,他把个人与家族、与社会乃至于地球当成一个整体来认识,个人要为家族善恶之果而承负,《周易》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是也。甚至人也要为其他人的行为去承负,而自己的行为,波及社会及自然界之后,产生的反作用力最终也会返还给自己。生命在什么样的时空点,选择什么样的父母,决定的一生命运的大概,而人为什么在某个时空点会选择这样的父母?与过往的行为有极大的关系,所有的行为最终化为看不见的德——就是阴德,阴德决定了他会选择在什么样的时空与家庭出生,进而决定了他的命运。
      对待生死观,天道承负观更是建立在严谨的易学、医学原理及观测事实之上,认为人(包括万物)创生、成长、壮盛、衰老、死亡的过程,无非“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过程,人死亡的过程,先是断气,这是三归二,然后是肉体腐烂消亡——这是二归一,最后剩下纯阴的元神,纯阴的元神属于坤卦,必然会被属于乾卦的先天一炁——道炁吸引,阴阳相吸是大自然的铁律,人的临终也逃不离这个铁律。元神被道炁吸引回归大道家园之后,则根据自己的功德而决定所处的位置了。没有功德圆满的生命,只能够处于周边的位置,修证层次越高,位置越靠中心,只有成道者才可以回归大道家园之中央——神洲净土。
可见,神洲净土,乃是道学里面超越一切的生命发源地,是至道修炼的终极净土。
大成净土简版.png

    (四)
      那么,道学是通过什么样的技术手段,回归神洲净土的呢?当然是至道修炼这个核心。
      而至道修炼又有三大途径:顿法,有渐法,顿渐结合法,途径不同,但是根本目标一致。其中,顿渐结合法,就是道家净土法之大成,是可以最终阳神成就,回归神洲净土的。
      关于至道修炼的三大途径,历来讲的人少,我们必须讨论一下。
      至道修炼的顿法,以顿悟顿成为特色,上古天真淳朴之时代用得较多,以顿法成就的,羲黄老庄是杰出代表。其实道家至道修炼的方法,在上古中古都是以顿法为主,我们现在看伏羲黄帝及老庄诸子,他们不太讲性命双修,那是因为他们谈道德而性命就在其中了。比如老庄的著作,他们讲齐物,讲抱一守中,往往是一步到位,直接契入大道之本体,这就是顿法,有顿悟,甚至有顿成,是至道修炼的最高层次了,后世能够走这个路子的人不多。除了老庄,还有尹喜、文子、亢仓子、鬼谷子、列子等等,是代表人物。我所承传的文始派,以顿法为主,传承线上有不少祖师是顿悟甚至顿成的。
      顿法修炼是一步到位、不立文字的。如果要勉强描述,用道学最根本元典《周易》的话说,证道就是一句话的事情:“穷理尽性至于命”。在时间上,刹那可达;在方法上,简要惟一——这就是顿法。
      当然,如果要认真的用语言讲,“穷理尽性至于命”也可以很勉强的分为三个阶段。穷理是第一阶段,是下手。这是个什么样的含义与实践呢?穷,含有穷尽,穷极,到极点的意思。如图穷匕见、穷则变、欲穷千里目等等,都是这个语义。理,就是道理。大道运行规律用理性的符号语言描述出来,就是大道之理,简称道理。大道之理有多种表达方式,有的是语言文字,也有的不着文字,实际上很多前辈祖师都是通过正确的实践,在自己身心上摸索,忽然有一天豁然开朗,天地万物都显现出他们本来的光明之象,一切事物的奥秘仿佛就在眼前一览无遗——这就是穷理。这个过程,正确的实践很重要。如果一个学者研究学问,花了半生心血,到最后还是越走越曲折,这显然是路子走错了。有传承的道家修行者,穷理这关往往是借助易学象数理的手段突破的。易学,是描述大道本体及其运行规律的高度符号化理性化的语言,真正的易学,就用来悟道的。《周易》的系辞也说了,伏羲画卦的目的,是“通神明之德”,通着,悟也;神明之德,是高度神明、洁净完美的德行,其实就是“道”了。通神明之德,就是悟道。
18.png
      《周易》最初最根本的功能,是帮助后学者悟道,人类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个彻底的悟道者,是伏羲,而且是悟证合一的——这一点,可能很多人不理解了。其实,一切术数都是周易的延伸、附加功能,很多人被花和叶遮蔽了眼睛,看不到果实和主干了。易学卦象的正向推演,可以类比万事万物,而通过卦象的逆行反演,则可以破除万事万物的表象,不断破相,最后回归玄关,然后还有特定的程序,就可以打破玄关而悟道。玄关之理法源自易学,以玄关来开悟,是道学悟道体系特有的正法。在道学里面讲悟道,都离不开玄关。
      什么是玄关?本性光明的凝结,就是玄关。在穷理实证的过程,忽然有一天豁然开朗、光明呈现,这个时候,还需要进一步凝结性光,这样子磨炼久久,玄关就会如同十五圆月,又如同一轮朝阳,在身心交合之处显像成型。这个时候,需要用正确的方法,使得浑圆一片的玄关打开缺口。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玄关毕竟还是象,不是本体,就像外界大宇宙里面的太阳光,我们可以通过阳关来认识太阳,但是不可以认为阳光就是太阳本身。一旦从看上去紧密无缝的玄关打开一个缺口,术语称为“玄关窍开”,这个玄关窍,是无形无像不固定某一个后天之位置的,一旦从玄关打开玄关窍,突破口就出现,这个时候果断透进去,就体悟到一切生命共有的不生不灭的独一无二的本体。这就是道学悟道里面的“见独”。独一无二的本体,就是我们的先天元神、先天本性、自性,所以见独就是见性。
      见性到尽头没有?还没有。真心自性只是道炁之精华所凝结,还不是大道之全体,所以见性之后还有悟——我们对照《周易》,周易的用语是非常讲究的。实际上古人的用语都是非常讲究,一个字甚至都要推敲半天,更何况周易这样源头性经典?周易描述这个阶段,不是称为见性的——注意,他不称为见性,而称为尽性,二者一字之差,但是与天壤之别。 见性含有抵达终点的意思,而尽性则不然,他蕴含着这样潜在的意思:真性本性或说自性,并不是大道全体,还需要顺着见到之性,一直穷究、穷尽,直到抵达、见到“自性”的尽头——这才是尽性。尽性之后是什么?换句话说,自性的尽头的什么?周易原文说:“至于命”。命者,天命,主宰一切、创造一切而又生生不息之本体,就是天命——天命,在古汉语语境里面,“命”等同于大道之根本规律。诗经曰“维天之命,于穆不已 ”,黄元吉祖师独具慧眼,指出这句话是描述大道无名无称之特性的。尽性阶段功夫,关键是把已经证到、见到的自性打破、扩充,使之无边无量,使之与大道彻底合一。这里的关键技术,是打破玄关。所以王重阳真人曰:打破玄关为了当。张三丰祖师曰,打破玄关妙通玄。都是这个含义。
      如何正确穷理使得玄关成型昼夜长明?如何在呈现玄关之后并且找到关键的玄关窍,进入玄关窍开的境界?又如何在见性之后更进一步,尽性并且达至无边无际无所不在而又在冥冥穆穆中主宰一切的天命?顿法之修炼,是以大道至简之法,一步到位;而渐法,则是循序渐进。顿渐由此分途。
19.png
      至道修炼顿渐法的分化,更多还是与社会大环境之变迁息息相关。
      与三皇五帝治理的上古不同,周朝尤其是东周之后,渐渐礼崩乐坏,最后道术为天下裂,政权变迁,中国气运也为之一变,这个时候,用顿法显然不适应时代潮流,与大多数人生活的境遇及心境都不适应了,就得用渐法,上善若水嘛,好的道法总能够走在时代的前列,无量度人。
      这个渐法,发展到东汉魏伯阳祖师时候开始定型的。魏伯阳祖师做周易参同契,把大易、炉火、老庄养性之学融为一炉,形成道学修炼史上最具特色也是传播最广的金丹大道。丹道分为内丹和外丹。以内丹为主。丹道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环环相扣,性命双修,极其适合普通人修证。因为有路子可循嘛。就像昆仑之巅,据说没有人登顶过,但是如果有一条开凿好的阶梯,有一条通天大道,那就不同了,只要有一定的设备,体力也具备,那么普通人也可以登顶。这条开凿好的步步上升并且根据不同人还有不同入口的道路,就是丹道。丹道是道学思想及技术的精华凝结,孕育了无数的真人圣人,是长生久视的正道,也是普通人变化气质、延年益寿、成为社会佼佼者——就是贤人——的途径。我们熟知的葛洪、陈抟、吕洞宾、张三丰、王重阳等等真人,无一例外是从丹道而成就。
      丹道的最终境界,与羲黄老庄是一致的。现在学术界对丹道的理解有一种不好的神秘化倾向,认为丹道是唯一证道途径,老庄也需要归于丹道;也有另一种倾向,是认为老庄太空泛,不是丹道,故老庄只是学问,没有功夫,不可达到长生久视的目的。其实,这些都是偏激的、错误的见解。首先,我们看,庄子的心斋、齐物,列子通过炼心而乘虚御风,这些境界,后来两千多年的丹道家,几乎没有可以比肩的。就不要说老子了,本身“长生久视”就是老子提出了命题,这里面包括了“形神俱妙”的含义——可惜后世道教降格为“长生不死”,这个格局与高度就不在一个层面的了。老子身国一体,以治国比喻修炼,度己的同时度天下,这如果一定要类比的话,他的功夫层次,一下手,至少就是丹道里面炼神还虚的境界了。而列子的乘虚御风,在功夫层次上要和丹道做类比的话,那是标准的肉身羽化的阳神成就。而庄子的梦蝶,也是阳神化蝶而出的内景,他的齐物,是典型的打破玄关之后的境界。黄帝问道广成子,短短的一段话,守一,三毋,处和,把后世所有道家修炼的要素,都包括并且浓缩升华了, “守一”“处和”就是绝顶的修法纲领了。很明显,老庄列尹文诸子的学问,是建立在实证基础的,他们的修证成就和学问,是同样的绝顶。要真正深入理解先秦诸子和黄帝的学术作品,回避他们实修实证的背景,那是南辕北辙、缘木求鱼的研究路子。
20.png
      其次,我们看看,羲黄老庄是通过丹道成就的吗?丹道包括外丹与内丹,从历史文献来看,没有证据表明老庄有炼外丹的活动,黄帝有首山采铜的活动,但是那个跟以追求长生为目的的炼外丹是两码事。而内丹的标准程序和核心理论,那要等等陈抟、吕洞宾之后,才开始定型。内丹是典型的渐进式修法,与老庄一步到位的顿法是不同的;老庄通篇不言丹、不言性命双修,虽然最后殊途同归,但是走的路子明显不同。或曰:秦汉以后的祖师也有论述最上一层顿法啊。那是的确有,在李道纯祖师,王重阳真人,这里,都有描述,但都是一笔带过,几乎没有展开讲。而清末黄元吉祖师这里,有一些最上一层修法的论述,如《乐育堂语录》里面,上神乘光章,还有《道德经讲义》第八十章,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最上层的修法,与讲究鼎炉药物火候的内丹九层次第,有很大不同,那是完全的扫除了鼎炉喻象、药物比拟和火候束缚,采用的名词术语理法与丹道也有极大不同,完全没有后天之有为之相,相反,更多是向羲黄老庄复归,一步到位,浑然天成,无鼎炉药物火候铢两爻象之繁琐复杂——既然如此,那还不如让它回复它的本来面目吧,归于羲黄老庄之体系吧。
      至道的顿法渐法都有了,那么还有没有其他途径呢?答案是肯定的,就是顿渐结合的修炼之道。这里,运用的载体,就是咒语。老子之后,道脉一分为三,主要有文始派、少阳派和正一派。文始派承传以顿法为主,少阳派以渐法为主,而正一派,以符箓为主。当然,,当然这是很笼统的划分。正一的体系里面,对咒语的研究是很深的。咒语是特定的语音,最早产生于上古时代的祝由术。祝由里面有一些洁净土地的仪轨,伴随着特定的咒语,这就是道学历史上净土法的最早来源。这个来源,与巫不分。道学里面的净土法,在正一天师道兴起之后,经过与全真、文始融合的历史阶段,在元明时期达到小成,代表论典籍有《太上灵宝净土生神经》《太乙救苦天尊护身妙经》《道教义枢• 净土论》等等,这三部经典是比较典型的小成法。净土的小成法,以追求往生为目的,其成就并非至道修炼的终极成就——阳神成就,而是典型的阴神成就;其回归到的净土,并非终极的神洲净土,最多只是大道家园之坤卦,还需要继续积功累德,才可以从坤卦,回归大道家园之中央——神洲净土。小成法采取的技术,以消耗型的持咒为主,对“命”功修炼没有着力之处,无法普度躯体小宇宙之众多生命,因而难以功德圆满。更重要的是,小成净土崇拜的是,有人格化色彩的宗教神祗,并非终极悟道之透彻见解,很容易流于迷信。
      净土的小成法出现之后,又经历近一千年,直到近现代,才达至大成。学术的发展与成熟,都是非常不容易的。在这个过程,道家的文始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始派就是隐仙派,以隐世而著称,隐的极点,就是显,所以,道家隐仙派不是独善其身的流派,其普度之心,比全真、正一毫不逊色。文始派普度的途径,集中表达在对小成净土的继承、扬弃、升华之上。文始派自陈抟老祖之后,实际上有贾得升、火龙真人及种放、穆修、邵康节这几枝,其中贾得升祖师先住庙,有道场早晚净土功课之经验,这个净土,那时候还是小成法。陈抟老祖羽化之后,贾得升祖师离庙隐修,在此过程,他将隐仙派的顿法融汇到小成净土法里面去,完成了小成净土往大成转变的第一步。贾得升祖师之后,三传终南山宁氏一脉,宁氏一脉三代苦修,融会贯通,到当代,净土之大成法已初见雏形。
21.png
      我们目前掌握的大成净土法,是一个从生到死的全面关怀,从出生时候,有优生优育的种子金丹,生死过程,有咒语外用之祝由术可以却病延年,而在生死的转换,则有太乙归真诀做坚实的技术支撑。可以说,大成净土是个立体的证道体系,他关怀的对象,是全人类乃至一切含灵。
      当然,大成净土的核心,还是太乙心咒。这个咒语,可以公布,就是太乙救苦天尊六个字。其中有四大步骤可以循序渐进,所以说是渐法;每个步骤都存在顿悟的可能性,因此也可以说是顿法。
      太乙心咒不分上士中士下士,只有有心,皆可下手。上士根器锐利,可以顿悟而阳神成就,这种成就是直接回归终极净土——大道家园中央神洲的,太乙心咒之大成境界由此可确立。下士可以做到临终“预知时至,无疾而终”,获阴神成就——这是最彻底的临终关怀。同时,太乙心咒是持观一体的修法,最不济,也可以依此咒语而强身健体、充实身心——这一点,在心灵迷失的当代,有很巨大的现实意义。故而人人可修。
      还需要特别提到,大成净土里面的太乙心咒,破除了对宗教神祗的偶像崇拜,还原咒语的本来面目,把咒语修炼之道,从宗教之迷雾里面提取出来——这一点很关键,这就直接把太乙心咒与羲黄老庄之原真道学紧密连接了,让别有用心之人无从利用。所以说,太乙心咒是普世的修炼法,不管宗教信仰,不管年龄根器悟性基础,都可以入门而得度,是原初纯粹的道学普度正法。
22.png
     我们可以严谨的说, 道学史上的至道修炼,到了顿渐结合大成净土法出现之后,才全部浮出水面,达至根本的圆满。
23.png
      好了。限于时间,今晚的分享,到此为止。感谢!

259

主题

285

回帖

4328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328
 楼主| 发表于 2017-7-31 18: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留言交流!

259

主题

285

回帖

4328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328
 楼主| 发表于 2017-7-31 18: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易先生有限收徒声明
:) 老师会定期看这篇文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大道家园|手机版|小黑屋|大道家园论坛 ( 备案信息:陕ICP备2022010374号-1 )

陕公网安备 61019702000398号

GMT+8, 2024-12-4 02:01 , Processed in 0.077393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