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纨绔子弟到一代大贤,曾国藩的戒色慎独修养启示录 曾国藩是清朝末期最著名的一位大儒,他用他一生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即便最开始活的并不好,但只要想改变,依然可以让自己改换人生,走向人生自我升华的至高点。我们之所以提曾国藩,就是因为曾国藩一开始也是修养不佳,缺点很多,但是后来他改了,他把情欲的能量转化到学习圣贤教育、活出了人生的精彩,也活出了人生价值和意义。 从道学的角度来讲,人的情欲本能,一旦被激发,若不能及时转化,就会一发不可收,导致走向人生的沉沦与堕落。但是他通过学习圣贤智慧,并落实于自身生命中,这么一转化,就变成了推动他成功的强劲动力。 曾国藩从纨绔子弟转变为一代大贤的过程中,首先给自己定下了五个规矩,也就是五条戒律。特别是戒色方面,曾国藩更是下了很深的功夫,最终克服并转化了内心在美色方面的欲望,获得了最终的成功。儒家孔子讲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曾国藩下定决心改变的时候,已经深深意识到了这一点。 君子的第一戒就是戒色,戒色也就是戒淫邪,因为一旦淫邪,就会导致肾精大量的走泄,肾精本身是生命的能量之源,所以肾精能量是不能随便耗泄的,因为肾精关乎一个人的智力、精神、容貌气质、身心健康、人生命运各个方面,必须懂得珍惜这股能量。 为了对自己做一个彻底的改变,曾国藩给自己立下了五条规矩,也就是五戒,即“戒多言、戒忿怒、戒忮求、戒抽烟、戒淫色”。多言必失,所以要戒;之前曾国藩脾气火爆,这样不仅伤身,而且还很容易得罪人,曾国藩深知“惩忿窒欲”的道理,所以忿怒要戒;忮求是嫉害贪求的意思,这在官场是一大忌讳,是必须要戒除的。 因为抽烟太滥,曾国藩受到了师长的训斥。曾国藩是个自尊心很强的人,知道抽烟有百害而无一益,于是决心戒烟。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他还将自己原来的名字“子城”改为“涤生”,并发誓从此悔过自新,重新做人。戒烟和戒色有相通之处,但戒色的难度更大一些,毕竟烟是身外之物,而色是在身上的,是源于先天带来的情欲所产生的根深蒂固的一种欲望。 为了戒色,曾国藩拜理学大师唐鉴为师,在唐鉴的指导下,他痛改往日恶习,坚持每天写日记反省,并养成慎独和静坐的习惯。曾国藩针对自己的不良习惯痛下功夫,绝不姑息苟且,不管是戒烟还是戒色都取得了成功。 君子无戒不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真正地用戒律,把自己内心规范好了,心灵世界才会升起正向的力量,指导生命走一个正向的光明之路。 【曾国藩的修心功夫】 语录一,才觉私意起,便克去,此是大勇。 曾国藩带兵打仗厉害,但他却没说攻城拔寨的人是大勇,反而他说“克去私意”才是大勇。克去私意其实就是在修心,就是在断念,能够断念的人才是真正的大勇!戒色的核心就是观心断念,一定要在起心动念上修,戒色是内心的战斗,是正念觉察与邪念的斗争,外在的战场可以看得到硝烟,但是内心的战场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勇毅,从这个角度来讲,戒者是真正的孤胆英雄!就像一个人干掉一支庞大的军队一样,如一人与万人敌,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必须镇得住心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戒色猛将!要戒出大将之风,念来即斩,来多少杀多少,在邪念的尸山上屹立不倒! 语录二,去好色之私 曾国藩的《治心经》:“所知在好德,而所私在好色,不能去好色之私,则不能不欺其好德之知矣。”好色其实就是人的心灵底层的情欲,这种情欲就是一种原始的本能,这种本能也可以说是一种自私。一旦情欲泛滥,就会堕入好色之途,好色会导致伤身败德,一个人沉迷于色情,必将影响他的道德修为。曾国藩《治心经》的第一句:“治心之道,先去其毒,阳恶曰忿,阴恶曰欲。”人都是有欲望的,本来欲望无好无坏,但如果是淫邪之欲,就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就像洪水一样把人吞没。 语录三,善观己者观心 曾国藩:“知此事万非疲软人所能胜,须是刚猛,用血战功夫,断不可弱。”曾国藩把打仗的狠劲用在了修心上来,其效果绝对是突飞猛进的。血战功夫这四个字极为给力,唯有立志坚定,行动才能斩钉截铁,必须要有刚烈威猛之作风,以血战到底的气概来与心魔作斗争!而情欲所衍生的色欲,淫邪则是心魔所化的最大魔障,只有拿出拼命的架势来戒,才能在气势上盖过心魔。这也是观心断念的功夫。 语录四:唯灭动心,不灭照心;但凝空心,不凝住心。 这是曾国藩日记里的16个字,出自《洞玄灵宝定观经》,被曾国藩引用在日记里了。这其实就是在讲修心的功夫,“唯灭动心”,很好理解,当念头动起来了,要立刻灭除,不能被念头附体,不能被念头奴役,否则就会导致身不由己而破戒。“不灭照心”,照即观,观即觉察,就是要一直保持对内心的觉察,这个觉察的功夫不能中断。“但凝空心”,就是要保持内心的清净无染,空心也就是清净心。“不凝住心”,就是不要住在念头和外在的事物上,因为你一有住在念头和外在事物上,就会有系缚纠缠,内心就不清净了,就无法保持在空明的状态了。这16个字的含义,看似简单,实则非常深奥。 语录五:欲心一萌,当思礼义以胜之。 曾国藩:“防身当若御虏,一跌则全军败没。爱身当如处子,一失则万事瓦裂。”曾国藩形容得很好,如果被心魔攻破了,就像全军覆没一样,心魔冲进城内,烧杀抢掠,为所欲为,然后留下满目疮痍,扬长而去。当邪念初萌时,就要立刻对治,曾国藩这里给出的方法就是思维对治,通过思维礼义廉耻来对治邪念。 断念有好几种方式:第一种是“觉察断念”,也就是念起即觉,觉之即无。道家文始派传承人太易先生提出的破象口诀“有象皆假,惟此是真,不粘不滞,不跟不随”,每次念诵这个口诀就能很快断念; 思维对治也是一种,道家文始派太易先生提出的太上三观就属思维对治;念太乙心咒号也是一种,邪念一起,马上念心咒,一句“太乙救苦天尊”,同时掐十二地支掌法,在心中马上就可以断念。若能同时用好慎独日志,就犹如雌雄慧剑,就可瞬间斩断邪念,同时又能保持正念持久不断。 【慎独则心安】 曾国藩《诫子书》:“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圣真教育极为重视慎独,因为独处时最容易犯错,很多人都是在独处时破戒的,道德修养应该达到这种境界,即在无人监督、无人知道的情况下,还是表里如一,在独处时应该高度自律,如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不敢轻举妄动。 曾国藩:“圣贤成大事者,皆从战战兢兢之心来。”独处时应该开启“橙色警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不要给心魔可乘之机,不要让心魔得逞,心魔就喜欢在你独处时入侵,所以独处即实战,必须很小心才是。 【内断于心,自为主持】 曾国藩:“内持定见而六辔在手。”心中具备坚定的信念,且对关键问题有着正确的看法,这样方能稳健而不动摇,就像手握六辔一样很好地驾驭住车马的行驶,非常稳当。 所谓内持定见,即内在心灵本底处,要有合乎道德、合乎生命规律、合乎人生法则的定理和正确的三观。人的一切行为都是跟内在的思想观念、三观相关联的,如果内在的思想观念和三观是错误的。那么行为必然就会错误。 所以,曾国藩非常明白这点。他给自己的人生做好了定位后,就向着自己人生定位的方向笃志前行。在前行的路上,通过读书、修心、践行,实现了他一生立功、立言、立德的宏愿。这本身就是一种修行,就是把圣真智慧应用于生命中,践行在人生路上的实干家。 各位学人,从曾国藩的戒色慎独修养功夫中,我们应该得到启示。我辈若想人生有所事功,让人生修行有成,让生命在人生路上不断成长升华,学习曾国藩的这种精神和他一生成功戒色,是我们必须要走的一条路。若能如此,定不负此生了。 文:智通
注:文章部分摘自网络,仅做公益分享、讨论、参考,不代表本平台意见,亦不一定完全正确,请客观思考 如果喜欢,请qq扫一扫 或直接搜索并添加223235655转发空间戒淫邪正能量文章,动动手指头就能日行一善 做公益,而且您无意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功德无量!也可以微信扫一扫 搜索并关注“大道家园”微信公众号,每天都会有高质量的文章更新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