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步阳名 于 2015-1-4 14:41 编辑
人为误导,遗谬后人 指正: 在中国历史上,因封建帝王的个人好恶,扬佛抑道或扬道抑佛,甚至出现极端的灭佛、焚烧《道藏》现象,种种怪行随着朝代的更替此起彼落。一些佛教徒为了迎合统治者,标榜佛教的高明,后世的一些佛教徒则抱着门户之见,或以讹传讹,经常自说自话,比如“道家的果位最高是也只是仙,不能脱离生死轮回” 。 自古道:高僧不忌道,高道不忌僧。佛教传入中土,融入了大量的中原文化元素,其中也包括道家的文化元素。因此,在中国,不仅是佛和道,加上儒家文化,合称儒释道“三教”,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作为佛教名寺和禅宗祖庭,少林寺那著名的“三教合一图”即是很好的明证。足见至少在当时,佛道互相尊重和融合是连佛门也能欣然接受和标榜的事实。所谓“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
少林寺三教合一图
道本无高下之分,你颂“阿弥陀佛”可通西方极乐世界,我念“太乙救苦天尊”同样能达东方极乐世界。用西方人的话来说,就是“条条大路通罗马”。高僧和高道之间从无纷争,互相尊重,互有来往。只是底下一些不明真正的佛道为何物的人或出于门户之见、或出于一己私利在那里争来争去。中国自古佛道发展各领风骚,既有弘道的《封神榜》,也有诵佛的《西游记》(西游外以玄奘取经典故,内隐喻丹道修炼过程,在明眼人看来是一目了然的事实),毕竟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文化总归是多元的、丰富的。 只是到了清代,因皇族笃信藏传佛教,同时惧怕汉族人民以道相聚来反抗满清,大力打压以汉文化为核心的道教,致使道教在近代趋于衰落。学佛者都应记住这样一个史实,佛教之所以在发源地印度衰落,原因是多样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门户之见,致使印度教获得了放手发展教徒的大好时机;而佛教之所以在中国兴盛,也正是得益于中华文化博大的包容性。故而佛教传入我国并逐渐成熟后,才出现了高僧不忌道,高道不忌僧的和谐局面。 宇宙大道,生生不灭,道佛同样是在探索和穷尽宇宙真理。随着中华复兴之路的延伸,道教及其文化的复苏和兴盛乃是大势所趋,而佛道相融、互相尊重,共同为和谐世界和人类大同而努力,更是人心所向。 注:就修炼技术而言,佛家重性,道家重命,二者犹如太极图里面的“阴阳鱼”,互济互补,只有二者互相融汇,才是一个完美的太极。文化的远流,通常伴随着失真。修行人(尤其在中国的行者)欲即身成就,可不关注道家绝学?!
是因为道家修炼核心技术的绝密性 指正: 丹道作为道家修炼核心技术,历代口口相传,其绝密性无容置疑。也正是因为这种绝密性,造成很多门外汉在没有传承的情况下,妄自猜测道家学术,造成种种谬误。须知,“绕君聪敏过颜敏,不遇真师莫强猜”,不知装知,自然错漏百出。 其一,是对丹道修行的阶段性成果(不是终极)——阳神,指鹿为马。比较有代表性的言论,是认为阳神“是假身,是第七识、意生身”。须知道家里面,阳神乃是圣胎孕育而成,圣胎则由金液大还丹凝结而来,而金液大还丹其中主要一味,就是元神,气尽化神即为圣胎,神与意有本质区别,绝对不能叫“意生身”。 元神,为离中真阴,等同于佛教云第八识阿耶赖,离中真阴得坎中一阳填补,变为纯乾,就是阳神,这是道家所谓“八识归元”境界,已经证到并且示现“第九识”。阳神还不是末后一着,阳神之后还有事做,在此不展开讨论。 其中过程绝妙,火候精微,药物需要辨认透彻,不得师指,难免有偏见,这个不能见怪。怪的是,心有偏见而不能破除,而高谈明心见性,岂不可笑?
其二,是认为道教和气功一样,是以炼精气神为本,而佛法是以菩提心为根本。这又是一个不得真传造成的天大谬误。在此指出,道家丹道修炼程序是“穷理,尽性,至于命”。道家下手即讲究“穷理尽性”,怎么是“以炼精气神为本”?! 穷理,包括穷尽大易阴阳互变之理、医道合一之理,乃至必要的天文地理儒佛两家的精华。尽性,就是修性炼己、明心见性,这一点与佛家是一样的。至于命,方是修行正功。这个程序初见于《周易》,后隐于《黄帝阴符经》《道德经》,这些经典都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前就早早流传。可见道家在明心见性的探求上,是一直存在,只是道家详命而略性(不是没有)而已! 其三,是不理解道家修行之根本目标。在此明确指出,道家修行之根本,不是阳神。在道家看来,阳神、法身、乃至仙佛都是“相”而已,不是道家所追求。宇宙间,亘古不变、生天生地者,道也。道即梵、即自性,以其其大无外,故名太极;以其其小无内,故名无极,以其金刚不坏、独立而混成,故比喻为“金丹”;以其先天地生、具有周流不息的特性,故名为“先天一炁”;因其生育万物、无所不能、乃是宇宙万物真正主宰之特性,经过宗教化的夸张变异、人格化,而称之曰上帝、真主。
顶上之无极图暗喻自性
误认为道家没有明心见性之学 其实上面已经抉明了,道家性命双修,其中修性部分就是明心见性功夫,之所以独立提出来,是恐怕学人眼界狭隘,性量浅薄,心有偏见,乃至不得真见性,则可惜了修行一场。 须知,自性无南北,亦无印度中华之分别。佛教传入中国之前的数千年(甚至更久),无数成道者以及表明,中华不缺乏明心见性之学。先于佛典的《黄帝外经》、《道德经》、《庄子》、《文子》、《列子》、《周易》等大量经典里面,都有明确指示。什么叫“窈冥”(见《道德经》)?《心经》的“无眼耳鼻舌身意”就是窈冥。什么叫返璞归真?“真、璞”乃自性之描述,什么叫“毋摇汝精,毋劳汝形,毋思虑营营”(见《黄帝外经》《南华真经》)?即是“无受想行识”之真义……如此诸般,不能一一列举。 之所以出现误解,除了上文说的不得真传的原因,还因为学者根器问题,难以跳出文字障。
中、梵文的转换造成的文字迷雾,是极多学者难以明心见性的原因。 佛教传入中国,继承宗教大国印度的遗风,将本来无二之“道”的本体,用夸张、变异、神化等包装手段,方便引导世人。同样是“道”,如果用“般若波罗蜜多”、“恒河沙数不可数千万亿劫”存在的佛等字眼来表示,在相当多一部分人眼里会引起错觉。距离产生美的心理规律,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此明确指出,道家之“道”,就是佛教之自性,悟道,就是明心见性。只不过,道家(儒家)视明心见性为隐传,故详命,而略性。所以子贡感叹他老师孔子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 佛教经典众多,为后学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成为了相当多部分中下根器人的负担,许多有志求道的学子,穷其一生光阴,往往都难以跳出洋洋文字大海,悲哉悲哉! 更有甚者,部分愚徒未能明心见性,硬要为宗教排坐次,不惜昧着道德,编出诸如“吕祖参黄龙”这样的小说家言,如此等人,除了给佛教抹黑之外,别无用途,惜哉惜哉。
吕祖曰:一断烦恼,二断贪嗔,三断色欲,是吾之剑也。何来拔剑斩人之事?!
小结: 道家真正的终极追求,乃是将有限的、分段变异的生命,融入到无限的不生不灭的大道(自性、无极、太极、真主、上帝)里面去,曰“成道”。历代丹道修炼者,已经用自己性命为实验室,证明其真实不虚。据道经记载,历代得道者“千万余人,拔宅飞升者,八千余处”。(注:白日飞升,就是全身化为白光、紫气而融合到大道本体里面去的一种方式,这种成就,类似密宗“虹化”,也就是“无余涅槃”。至于“拔宅飞升”,即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是汉代道家留下来的修炼事实,不是比喻,这在世界人类修炼史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图 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二心。在“道”的终极境界,佛道乃至基督教、天主教......均一致!所不同者,达到的方法有异耳。 注:真正悟道(明心见性)者,无外道,无外外道;无中道,无中中道。无仙道,无佛道,无六道七趣。视天下为一体,看万教如一家。如此,方可谓是太上心传、如来家风,舍此,敢言明心见性?!
最后以喻作结—— 一、慧能大师至广州法性寺.....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今日地球多元文化盛行,人类心湖涟漪迭起,有愚僧俗道争论不已,或曰道高佛低,或曰佛高道低,太上、如来相视而笑,开示曰:非是道高佛低,非是佛高道低,为汝未悟道,未明心见性,心有高低分别矣! 二、诗曰:红花绿叶白莲藕,三教原来是一家。只缘愚徒蒙心窍,蓬莱圣境惹笑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