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8591|回复: 0

《黄帝内经》篇名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3 21:5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太易先生有限收徒声明
      《内经》是《黄帝内经》的简称。我们中国人说自己是“炎黄子孙”,我们中医说自己从事“岐黄之术”,这里的“黄”都是指的“黄帝”。所以在说《内经》之前要先简单地介绍一下「黄帝」他老人家。
大约在公元前4856年前,那时的“中国”人民还处在原始社会[共产主义啊],在中原大地有个叫“有熊”的部落,据说是伏羲帝和女娲帝的后裔,当时这个部落的首领是一个叫做“少典”的氏族。少典氏是伏羲帝和女娲帝直系,与当时另一个叫做“有蟜”的氏族世代通婚。少典氏传至第七十七帝,娶了有蟜氏的一个叫“附宝”姑娘为妻[由于当时正处于母系社会,所以那时侯只纪录女性的名字吧]。据说附宝有一次到祁地的郊外,忽见紫微垣外有一道闪电缠绕于北斗天枢,受此奇象感而怀孕。这一怀孕可不当紧,足足怀了三八二十四个月,才生下一子,这便是后来现如今大名鼎鼎的“黄帝”[他老人家]。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而《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这样的描述是多么相像啊,因为古代写文章不带参考文献一说,所以无法辨别哪一个在先。但我感觉应该是《史记》的描写早一点吧。因为如果《内经》在先的话,以司马迁的写作风格来说,是不会做这样的改动的。反而是由于目前的《素问》是唐王冰重新编次的,所以,这个“登天”应该是后来改加上去的,意思也符合道家羽化飞升的一贯作风。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黄帝一出生就智力超常,神机灵验,通神通灵。弱小的时候就能说话了[到底有多弱呢?廿天?廿月?廿年?夸张点说,二十天就能说会道了,别忘了还怀了二十四月了]。幼小的时候办事情就麻利完善[幼就是小孩十来岁的样子]。长大了性格敦厚而察觉敏锐[难得的好品格啊,大智若愚的样子]。成年后[也就是十六岁吧]耳聪目明,或者说“登天”[一说是登天子位,我觉是说飞仙吧,呵呵]。
虽然这些描写比较夸张,但是黄帝确实没有让他的人民失望,他对外驱逐以蚩尤为首的比原始社会还原始的野蛮部落,对内战败以炎帝为首的其他氏族,一统中原,奠定了华夏族将近五千年的基业。后世的尧舜则分别是黄帝的第五世和第九世后嗣。
      作为一代人主的黄帝,领导当时的部族人民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医疗卫生各方面对华夏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了不朽的贡献。我们后世著书立传常有冠以他老人家的名号,一则为了表示对先人的纪念,二则也有正本清源之意。
      不知道当初是什么原因,我现存的当年大学课本里面找不到《内经》了,是当初就没有买,还是后来离校前变卖了,已经不得而知了。我上一次看内经用的是我媳妇上卫校时用的《内经讲义》(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函授教材,傅贞亮主编),为的是给我孩子看八字起名字(∵我媳妇要按五行起,又∵请人看要¥100,∴我只好自己看着起了,呵呵)。
搞中医的是必须要看《内经》的,在我们还没有搞清楚什么是“内经”的时候,这个名词已经耳熟能详了,从老师、前辈、学长那里时常能听到这部书名,那时《内经》在我们心中代表了中医最高深的理论,临床最正宗的诊疗,同时也是课程中最杂乱最难记的一门功课。在北中医《内经》留给我最后的印象是:有人放出风来说,王老洪图说了谁要是把《内经》背下来,就特招为他的研究生!虽然鄙人没有进行尝试,但是据说当时确实在同学中掀起一股背内经的风潮来(hoho :)。
       “内经”这两个字是很有讲究的。《内经》即《黄帝内经》首见于《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五·方技类·医经》,上面除记载《黄帝内经》十八卷外,还纪录了《黄帝外经》三十七卷、《扁鹊内经》九卷、《扁鹊外经》十二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白氏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等共七家医经。
先说说这个“内”字。《内经》在外行人看来首先想起了“内科”,其实不然。而故事的发生是这样的……是这样的……这样的……样的……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时还没有发明纸 [真是不方便啊],想写点什么东西都得写在竹简上。然后用线绳把这些竹简穿在一起,卷成一卷一卷的,所以每写成一个主题,就卷一卷,这就是现在所说的“卷”。由于写的文字是卷在一起的,所以就很自然的形成了有的字卷在里面,有的字卷在外面的情况,因而按照这种常识性的位置,通常把写的文字分个“内外”的概念,慢慢沿用到大篇的分类,在汉代以前有好多“大”部头的作品常常分做“内外篇”就是使用的这种分类方法。后来发明了纸,字就可以写在纸上了,纸可以装订成一册一册的摞着放,字就变成上下关系了,慢慢地书也根据这些习惯改称为上下册或着上中下册了。按照这个原则,将来出书就可以分为home和end,中间用find *,这可是一种典型的传统分类原则啊!
再说说“经”这个字。“经”过去写做“经”,《说文》对于“经”解释为:织也。织布在古代是一门重要的手艺,因为人类从原始状态的树叶兽皮遮体御寒,到后来的穿戴衣服,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据传说纺织术是黄帝的一个次妃,被后人尊称为嫫母发明的。“经”的原意就是指的织布时用的竖丝线,织布之前先要排布经线,这样可以决定织出布的宽窄来,所以经线就显得比较重要。后来人们把一些重要指导意义的作品叫做“经”,比如“经书”“经典”就是沿用的这个意义。       现存的《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据考证大都是战国时代的作品,其中也有部分内容大约是在东汉时期补充的。现在认为《内经》不是在某一个时代,由某一个人编写的,而是大约成书于战国后期或者汉初,由多个医家编写,逐渐汇集而成的。
       我们今天看到的《黄帝内经》已经不是《汉书·艺文志》里提到的那部《黄帝内经》了。在历史的沧桑中,古典书籍经常毁坏于在战火之中,在战乱的年代,那些笨重的竹简不当吃不当喝,而且不方便运输,在普通兵士的眼中,恐怕是引火烧炊的好材料吧。所以经过春秋战国 [近550年] 和三国、魏晋、南北朝 [近400年] 的动荡,最初的那部《黄帝内经》早已经是支离破碎、面目全非了。
直到唐朝,唐玄宗李隆基 [各位都熟吧,电视剧里常见] 在位的时候,大约是唐开元十八年 [公元730年],出生了一个中医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王冰!他二十岁的时候对修道养生产生了兴趣,于是广泛涉猎此类书籍,搞来搞去,搞啊搞啊,搞了整整十二年 [据他本人介绍],终于搞出了一本叫做《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的书来。一千二百多年以后,我们现在看到的《素问》,基本上就是这个本子。Thank Godness!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雨露滋润禾苗壮,干中医靠的是黄帝内经素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大道家园|手机版|小黑屋|大道家园论坛 ( 备案信息:陕ICP备2022010374号-1 )

陕公网安备 61019702000398号

GMT+8, 2024-11-24 04:16 , Processed in 0.062895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