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红楼梦悲情人物,原来都是情欲惹的祸
《红楼梦》在中国古典名著中,对于情欲的描写是淋漓尽致的,但也正因为如此,曹雪芹却把破情欲贯穿始终,通过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导演了一出出人间的悲欢离合,让人随着故事中人物的沉浮,仿佛也过了一生,最终落得个一切都如镜花水月,如天上浮云。
从道学的修行角度讲,情欲是入胎的枢机,是人生轮转不休的根由。但情欲背后也是由先天的精气所支撑的本能,若懂得转化情欲,那么情欲所能激发的能量用于生命的成长,做事,就可以成就自己的人生,让生命得以提升,乃至可以转化为生命的智慧,让生命从凡转圣。
只不过,世人对于情欲本能,大多数是被情欲带着走,并不懂得运用圣真的智慧,通过理法的学习内化和自我生命实践,把情欲能量主动转化。故而才发生了世间千万的悲欢离合故事。
古代圣真为了能够把老祖宗这种智慧传承,用尽了办法,除了道书和修行理法,也用例如公案和故事的形式,启悟后学。比如《西游记》《红楼梦》这两部书,都是古代圣真,引导后学修行的悟道之书。
其中《西游记》是讲修行的次第。这其中也有破情欲的章节,但相对《红楼梦》来讲,所讲破情欲之象方面,还差一些。所以《红楼梦》的破情欲之象,是从始至终帮助我们破象的道书。
上一篇,我们从宏观整体角度,对《红楼梦》破情欲之象做了简要的阐述,本篇,我们将从《红楼梦》中的几个悲情人物做案例,从此思悟情欲之幻象,带给人的精神和心理,乃至一生命运的影响。
曹雪芹说:红楼梦“大旨谈情”,书中所写真情、妄情、人情、欲情,不过是一场情天恨海,风月情长,终究梦一场。红楼梦一场,人生一场戏。
就让我们从红楼人物中的悲欢离合中,破情欲之象,悟生命本真吧。
一、贾元春的人生命运沉浮
贾元春是《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之一,贾府四春之首,贾政与王夫人所生的嫡长女,贾珠的胞妹,贾宝玉的胞姐,也是第一个由贾母亲自教养长大的孩子。因生于正月初一而取名元春,早年因“贤孝才德”被选入宫中充任女吏,在秦可卿死后进封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贾府通称“娘娘”。
元春是家族的荣耀,她的封妃使贾府一跃成为皇亲国戚,富贵兴盛到了极点,为了迎接她的上元归宁,贾府兴建了一座省亲别墅,便是大观园。然而她却在这场“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仪式中数次落泪,称自己身处的皇宫是“不得见人的去处”,与贾府众人的欢欣雀跃形成鲜明对比。
此外,元春也是家族的政治靠山,在高鹗续书的后四十回末尾她与其舅王子腾先后暴卒,贾府也很快就获罪抄家。但以红学家多年研究的结果,认为元春的结局并非如此单纯,从判词中的“虎兕相逢大梦归”及脂砚斋在元春点的一出《乞巧》中批:“《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可以判断元春应该是怀孕以后死于政治斗争。
贾元春的一生,可以说是在情欲漩涡中,身不由己的无可奈何。虽然出身富贵,但身入宫闱,成为皇帝的妃子以后,就在他人情欲的推动下,表面风光,内心痛苦煎熬地活着。最终还是不到五十岁就死于宫斗之中。
这样的人生命运,虽说是享尽荣华富贵,但也身心备受煎熬,活着的时候,即是为自己争取活着的空间,也承担着家族兴盛繁荣的寄托和责任。最终还没有一个好死的结果,自己活着的时候,家族兴旺发达,死后也都跟着她的消亡,转眼被抄家,变成镜花水月一场空。
贾元春在即将死去的时候曾经给父母和祖母托梦示警,但终究还是无奈地走了,曹雪芹给贾元春的题诗是【恨无常】:
【恨无常】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
眼睁睁,把万事全抛。
荡悠悠,把芳魂消耗。
望家乡,路远山高。
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
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我们从这首词中,当能感受元春的悲惨命运。同时,词中也给我们提出了警醒:天伦呵,需要退出抽身早!
这是何等的明言警句啊!从贾元春的人生命运中,大家思悟一下,一切都是源于情欲的推动,而又死于情欲,最后元春感叹:即便天伦之乐有如何?到头来都如镜花水月一场空,不如早早退出,才能保全身家性命,然而,等元春明白的时候,已经晚了!
二、妙玉槛外人的情欲之苦
妙玉是《红楼梦》十二金钗第六位,是一位带发修行的人,她也是跟贾府没有任何关系的局外人。但即便如此,她也能跻身“金陵十二钗”之六,足见曹雪芹对这个人物的重视。
在曹雪芹的描述中,妙玉虽然是带发出家,住在大观园的栊翠庵,但她依然是情缘未断,内心中的情欲对她的修行产生了极大的干扰,同时,也因为她自身情欲未断,导致她终究没能逃脱悲惨命运,被盗贼所掳,遭到非命之死。
妙玉的情欲表现,体现在她对贾宝玉的行为中,如她见了宝玉面红耳赤,并且,当着众人的面,拿出自己常用的墨玉斗茶杯给宝玉饮茶,并且调侃宝玉饮茶为“饮驴”,她允许宝玉到她的梅园折花枝给王夫人。给宝玉赠生日贴等等。这都是埋藏在妙玉内心深处的情欲。
更严重的是她怀春思慕宝玉,为情所动,牵动情志,两次遭劫。一次是妙玉访惜春,二人下棋。宝玉观棋,妙玉心动面红。棋罢,邀宝玉同行。闻黛玉抚琴作变徵之声,君弦崩断,妙玉讶然失色。回去后梦魇,请医吃药,养了几日,才渐渐好转。另一次是妙玉思慕宝玉,打坐的时候,情动意生,险些走火入魔。
这都是妙玉情欲萌发,不能自我抑制的原因所在。且看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妙玉的词:
世难容
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这首词,是不是透着对妙玉人生的透彻总结呢?妙玉的人生,即便是出家,若不能断绝情欲,终究还会在尘世间遭受情欲之苦的煎熬。并且最终摆脱不了命定的悲惨结局。可叹!可叹!
三、凤姐的欲望和妒忌及结局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反派的代表人物,也是非常重要的核心人物,可以说,如果没有王熙凤,那整个《红楼梦》就体现不出其精彩和具有的深刻意涵。
王熙凤也被称为凤姐,是贾府中贾琏的妻子,她在贾府和宁国府两大家族中弄权呈威,一切都是以自己的私欲、贪欲为中心,把自己的快乐、幸福,以及对私欲、贪欲满足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树敌无数,最终以悲惨死亡收场。
凤姐的这些欲望实际上,在道学角度讲,这是以求生欲为基础,情欲为发端,出于对自己不安全感,带来的一种人性的自我扭曲。她的一切表现,都是自私的情欲在推动,让她在贾府和宁国府里面,成为了一个“暴君”式的人物。
比如,贾珍请她来协理宁府,她的心里是很愿意的,是想露一手的。渴望有更大的舞台来施展自身才能的心态,在她私欲和贪欲的推动下,让她非常想去通过展现自己的才能来获得足够的权利。
王熙凤她抓尖、要强、爱表现,让人觉得很痛快。但是话又说回来,凤姐是以“欲壑难填”著称的。如果你的欲望是填不满的,对于金钱、权力,以至于其他种种欲望,如果超过了界限,就危及他人的尊严,妨碍到他人的生存,这个就很可怕了。
凤姐挪用下人的月钱,放高利贷,捞取家族的资财化为个人的私房,为了巩固当家奶奶的地位,弄权使招,费尽心机,欲望的膨胀造成了种种劣迹和恶果。凤姐的欲望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无节制无穷尽的贪欲,常常以压抑他人的欲求、牺牲他人的幸福、危及他人的生存作为代价,来换取自己的享乐、自己的贪欲、自己的利益。
这种贪欲和权欲发展到了极致,便会成为独夫和暴君。凤姐的惩罚丫头、拷问小厮、盘剥奴仆、追剿无辜等,便带有分明的暴君气息。所以“欲”应该有一个界限,如果成为一种贪欲,危及他人了,这个东西就应该否定、应该批判、应该杀灭的。
凤姐不但贪婪,自私,还特别善妒,她以各种手段打压平儿,害死尤三姐,都是她的杰作。凤姐以各种机巧之能,使用各种手段,为自己谋私利,谋权利,不管大家族的长远发展。直到贾府被抄家,她也失势跟着倒霉,不但被贾琏休妻,还身染重病,最后死的时候被拖着草席,在荒野安葬。这样的结果,正应了曹雪芹为她写的《聪明累》:
聪明累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这首词对凤姐一生的描述淋漓尽致。想想凤姐一生,风光出场,悲惨收场,这一切都是她自己聪明反被聪明误所致。这种聪明,就是源自于情欲的泛滥,形成了贪婪和私欲,失去了做人的道德准则,失去了人性的善良,最终逃不过“天道承负,因因相续”的恶因恶负报应。
我们从贾元春、妙玉和凤姐这三个人物一生的过程和结局来看,情欲之于人,影响深远,若沉迷情欲,必然会由此而沉沦苦海,无法自拔,甚至会被情欲带动,心随境转,意乱情迷,迷失本来心性,终了遗憾终生!
我们若能从中看破情欲之幻象,那人生的修行就会在心性本底层面获得清明自在,心性清明了,人生的主导权也就可以自己做主了。试想一下,一个人能够做得了自己的主,那是不是意味着生命可以通往自由的大道家园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