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大道家园 于 2021-5-27 19:18 编辑
恒持道心用至道修炼出世入世,常用功行在红尘中得生命自由
人生在世就是一次体验历练的过程,有的人会因为沉迷世俗繁华,随波逐流,堕入红尘,常沉苦海,无法自拔;而有的人则自性清明,知所来去,能在世俗的过眼云烟中,看透繁华背后皆是虚幻,故能尘心淡然,得失随缘。惟以真心入道,心与圣真相连,承接先圣至真经典,隐于红尘世俗,逍遥自得。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最核心,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特质的人群,莫过于道学一脉的承传者。这也是中华民族延传万年的文明和文化根基。而道学学者,在承传经典和圣真智慧的过程中,至道修炼是其中唯一的核心。
从伏羲神开我心,一画开天,造先天易以来,至道修炼就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中,最具有高绝神妙的文化传承,上万年来从未断绝。随着世事变迁与发展变化,在中华大地上,基于道学为根本形成的至道修炼法脉层出不穷。这也是大道演化的规律使然。
而在道学传承的法脉中,以春秋时期老子作为集大成者为代表,在后世几千年的时代更迭中影响深远。文始派作为老子一脉最直接的传承,成为至道修炼的典型代表。在道学修炼圈中有“少阳最大,文始最高”的说法,这也足以证明,文始法脉是至道修炼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道学传承。
当代道学文化传播者,文始派当代传承人太易先生发慈悲大愿,以超越宗教,结合时代做出的创新性道学法脉的传承,吸引了众多的道学爱好者。同时也为社会大众提供了一个可以通过太易先生所建立的道学传播平台——大道家园,接触和学习至高至妙的至道修炼理论和方法以及相关的技术。
在太易先生所传至道修炼,有道家最上乘无为法、道家大成净土法、道家丹道修炼法三个修炼的理法。其中以道家大成净土法为普传理法,受众最多。在这个理法中,太易先生提出了日常实修落地的具体指导。这对我们从世俗社会,进入道学修行圈,提升生命的内在智慧和生命能力,促进人生命运转变具有极大指导意义。
太易先生具体指导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此,我们做一个详细地阐述:
一、一门精进为捷径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这句话就告诉我们,无论是在世俗中做事,还是至道修炼,都是需要专精唯一。这是通往修行究竟的捷径。
这里的一门精进,是指我们选择了一个至道修炼的理法,就要持一而行,不可三心二意,最忌贪多。若能持一而行,恒久修炼,必能得证妙法真机,成圣登真必有希望。
二、理、法、决、资、友、所
理与法:是指真正证道者传承下来的理法,若非证道者传承的理法,可信性就不高了,所以,修行者能够得遇正道理法是最大前提条件。
决,是指理法修炼的法决和诀窍。古人讲,传法不传诀,能得决要者,方能真正入道。所以修行过程中能否得到明师传授真正的法决和诀窍,这是修行中很关键的一步。
资,指的是资财,即修行过程中资金和物质的保障,这对于很多修行者来讲可能会面临很多问题。但道家修行资财的累积也是有方法的,如道修行者,大多具备山、医、命、相、卜的本领,这也是道门修行者获取资财的技术和方法。在大道家园,则可以通过医道和个人所具有的生存技能获取资财来助力自己修行。不过对此应以随缘心待之,不可以牟利为追求,而忘却修道初心。古来修行者即便没有资财,以身体苦行成道者也是有的,只要我们有坚定决心,有德行,能初心不改,就一定能够在修行上不受资财影响有所进境。
友,是修行的道友,道侣,修行过程需要有同修道友或者道侣相互扶持,这在修行路上会成为彼此的助力,修行进程中,你死我埋,我死你埋,了无牵缠,如此决心方能有成。
所,即所修行的环境和道场,就如干革命需要建立根据地一样。修行者也需要有道场。大道家园就是这样一个,既能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同时又能给大家提供修行道场的地方。
三、合理安排好家庭与修炼的关系
家庭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家庭也是个人赖以生存发展的最初港湾。如何处理好家庭与修炼的关系,这是需要智慧,也需要方法的。以下三个方面大家可以参考:
1、身心健康是帮助、影响家人的最大前提;
我们要明确一个前提,家庭的维系以及发展,是靠人来达成的。也就是说人是家庭找那个的主体。人的健康是家庭和谐,家庭稳定,维持和推动家庭平稳上升发展的前提。
作为修道人,若身体不好,必然会牵累家庭。但若修道者身心健康,还能带动家庭人员跟着获得健康。那么就必然会影响家庭人员对我们所做的修行之事产生认同和接受的情感。
家庭成员认同和接受了,我们修行就不会有阻碍,这有利于修行者安心稳定地修行。
2、持戒是在红尘中进步的前提;
修行的过程,是需要遵循修行规律的。但我们很多人在刚开始入道的时候,是不懂得规律。这就需要通过持戒来规范心行。这是保持修行不退步,能够在修行过程中稳定道心,保持入理如法地修行的前提保障。
要认识到持戒修行,是从常入非常,从俗入道的关键。只有戒行做得好,修行才能持续不断地有进境。
3、建议建立夫妻、子女、父母共修道的家庭环境。
修行需要环境,需要氛围。家庭环境和氛围对人修行影响是很大的。若家庭中都是修行者,那么就可以相互督促,砥砺,共同提升。反之就会相互掣肘,造成家庭关系的不和谐。
所以,既然入道修行,就要尽量把家人也带入修行的圈子,让家人也能够在这种修行的氛围中,环境中,与自己一起发展前行。这样就能相互理解,支持,成为彼此的助力。
更重要的是,我们修行所要达到的人生境界和最终的究竟是超越世俗的美好与喜乐。我们决不能独享这种美好与喜乐,因此必须带着家人共享才是最好的安排。
四、合理安排好社会活动与修炼的关系
人是社会的人,所以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这就需要我们建立与社会的正向互动关系,以此来建立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和氛围。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通过服务社会获得良好的外在理解与援助;
道学行者,在世俗社会中必须做出能够体现社会价值,积极推动社会正向发展,并为政府和大众所能理解认可的行为和活动。如,我们做公益的文化传播与宣传,为社会传播正能量。再如,我们能够为当地政府和民众创造价值和财富,并能以当地政府所理解支持的方式开展文化教育培训等工作。我们能够给当地民众带来收入,创造财富等等。这都是获得外部理解与支持的方式。
总之,就是要根据自身所处的外部环境,做好与外部环境中人、事、物之间的交流沟通,乃至服务,惠及当地社会,自然也就能得到社会认可和理解支持。这样可以避免我们在传承道学文化过程中产生各种障碍。
而且,我们也可以同时把这种服务社会和民众的行为,作为修行积功累德的事来做。这样就可以让我们的修行跟当地社会相融,相互促进了。
2、国家的稳定繁荣是道学成长的坚实载体;
国家是更大的家,是我们社会中所有人赖以生存发展的大环境,大环境好,我们生存在其中就会稳定,反之就会让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遭遇家国动乱的烦忧。
所以,维护国家的繁荣稳定,是我们每一个修道者的责任。大道家园十大守则第十守者:不得崇洋媚外,奴颜屈膝,数典忘祖,卖国求荣,当自信自重,爱国爱民,正己化人,谋求天下大同。
这也正是我们修行者所要奉行的根本准则之一。
3、多自律自求,少抱怨他人与社会;
修行贵在修德,德不修道不进。而修德,就是老子所言:“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的过程。
修行必须是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要多自省自查,反躬内求,这才是真修。若抱怨他人与社会,就是外求,还谈什么修行呢?明此理,当能心行合一,必合于道。
4、身心健康、生死自了,是对国家,对社会的最大贡献;
身心健康是所有幸福的前提基础,没有身心健康,其他得到的越多也越痛苦。而生死是所有人最终都要面临的结局。结局是否有一个好的归宿,是我们所有活着的人都必须考虑和都将面临的问题。
试看世俗中人,很多人都是“因病医治无效”导致无奈痛苦离去,大多数人的死亡都是在医院里。并且是遭受了电击后痛苦而死。这样的人生结果是我们想要的吗?这样的生命状态给国家、社会、家庭带来的不是一点点麻烦!
所以,一个人能在生命的最终,有一个好死的结局,有一个好的生命归宿才是人生所划最完美的句号。而道学的至道修炼,生命关怀,是对人终了的最好方式,是临终时,让国家、社会和家庭都能不受牵累完美结局。
5、出世入世合一,建立身国一体的观念是最终达至天人合一的重要助力。
修行者出于世间,但修行者又离不开世间。修行的过程需要远离世间的喧嚣,以清净的环境和氛围,让内心安定,保持祥和。而修行者也离不开世间烟火,也需要通过入世,回馈社会,广大民众来给自己积功累德。
可以说,世间红尘是修行者的土壤,就如花草树木里不可土壤而凭空生长一样。所以,修行不离世间修,出世入世要合一。
众生是修行者积功累德的外缘,众生也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与我们共同拥有一个先天元神。所以,修行者要大其心,把社会当做自己身体的外延,以济世利生为发心,以德养道。这就是身国一体的观念在世俗间的具体落实。
五、合理安排好宗教信仰与修炼关系
很多人有宗教信仰,岂不知,宗教只不过是人类精神的异化,也是中华道学中“神道设教术”形成的因机设教的文化现象。修行最终还是要破掉宗教之象,如此才能真正与道合真的境地。对此,我们应该从以下三点做认知:
1、个体修炼不是宗教行为; 修炼不是宗教里面的专利,所以个体修炼跟宗教没有必然联系。修炼不是宗教行为。这点若不明就会掉入宗教藩篱,给修炼设置了障碍,无益于修炼。
2、道学修炼可以兼容一切宗教信仰;
宗教是在道学修炼基础上形成的,所以道学修炼是产生于宗教之先。站在道学的高度,一切宗教形式不过是道学里面“神道设教术”所形成的一个具体应用而已。所以,道学修炼是兼容一切宗教信仰。
3、宗教冲突是文明冲突的重要根源,呼吁每个道学学者用实际行动消弭文化冲突。
在世界范围内,文明的冲突,在本源上就是宗教信仰不同形成的冲突。这是因为所有宗教局限于自身创立宗教时所形成的局限教义中,没能站在大道本体的角度具有含容一切的特性所致。
而道学学者站在道学的高度,是可以超越一切宗教信仰,在道的层面统一宗教共识,建立宗教与宗教之间的本质连接。消弭宗教与宗教之间,因各自差异而形成的不兼容现象。
这也是道学学者所能做到的道学智慧应用。我们每一个道学学者若能站在道学高度,就可以为我们人类社会文明冲突起到消弭的作用。
六、合理安排婚姻生活是修炼进步的根本要害
婚姻生活是修行者必须面临的考验与修行。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婚姻中的男女情欲所化的性行为。道家大成净土理法认为,情欲是人入胎的枢机。转化情欲是见独开悟的关键。所以,能否在婚姻生活中把握好情欲的度,不使之产生淫邪,就是修行者必须做的功课。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婚前不淫邪,拒绝婚前性行为; 婚姻社会伦常关系的共俗,尊重社会的共俗,是在社会中保持合乎礼法的前提。男女之间的性行为,在婚姻内进行是符合礼法的社会共识,超越这种社会共识,会带来世俗舆论乃至走向淫邪的危险。因此保持正常婚姻内的性关系,是修行者一个戒行和准则。
2、婚后:节欲-少欲-化欲-无欲(可以用种子金丹优生优育、乐享人伦,但是不存在通过男女双修证道入道的可能性);
婚后男女之间的性生活是必然的,欲不可绝,但也不可过,过则淫。从修行角度讲惜精保气,适欲是婚姻中的一种修炼。要遵循节欲-少欲-化欲-无欲的循序渐进原则。
婚姻中若养育子女,可以用种子金丹的修炼方法做优生优育,但这也仅限于优生优育和保持身体健康,把这个当做修道证道的方法那就大错特错了。
3、下手年龄女性49岁,男性56岁;要下手,趁早修。下手之后转为“无欲”。
男女修行都是有规律的,女性最晚在49岁绝经前修行,若太晚了,身体精气不足,修行进境就会比较慢,成道的机会就小了很多。男性最晚是在56岁之前要进入修行。如果能更早最好,越晚,身体精元不足,会让修行进境很慢,成道的希望也会小很多。一旦下手修行,就可以转入“无欲”。这就需要婚姻上要做好安排才行。
七、合理安排时间是修炼进步的根本前提
修行要做到生活修行化,修行生活化。古人讲:行住坐卧不离这个。就是告诉我们修行要时时刻刻,念念在兹。这样才能让心境始终保持在修行状态中,如此修行,进境必然会比别人快很多。具体练法可参考以下几点:
1、睡前一坐、醒后一动机雌雄慧剑(慎独日志)是每天必修的功课; 要养成这种睡前一坐,醒后内心一觉而动的修行习惯,并且要纯熟运用雌雄慧剑观心断念,保持灵明觉知,天天如此修行,才能保持修炼状态。
2、周末加功;
修行者离不开社会,故而在社会中工作,难免缺少固定的时间。但可以在周末给自己加功,这样就增加了修行的时间。要有修行的紧迫性,如此才能让修行进境快速提升。
3、定期闭关提升; 若真想在修行上有稳定而持续地提升,给自己加小灶是必需的。闭关修行就是加小灶的好方法。这是考验、历练、提升自己修为实修方法。若能做到,修行提升是很快的。
4、利用碎片化时间; 修行是要学会利用每一分每一秒的,要养成修行生活化,生活修行化,行住坐卧,不离这个的意识,要心中常保修行这跟弦,如此才能让修行的积沙成塔之效。
5、退休之前用小功打基础,退休之后用大功求了手。
人在世俗中修行,若还有工作,那就用勤行小功打好基础,以便为未来的修行做好准备。这就需要建立坚定地道心,能够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保持修行不怠。
一旦退休后有了保障,就要下狠功夫,让自己通过勤勉奋进,日日有进境。我们要跟时间赛跑,人生若不趁早修,一旦时间到了,我们想修没有命修的时候,后悔就晚了。所以,一定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修行时间。这样才能给自己人生未来挣得一线生机,在至圣登真的道路上达至理想的未来。
以上所言,诚望能对诸位学人有所启迪和助益,愿大家都能在修行路上,持守道心不失,在出世与入世的过程中,修行有成,获得生命大自由。
责任编辑:智通
注:文章摘自网络,仅做公益分享、讨论、参考,不代表本平台意见,亦不一定完全正确,请客观思考
如果喜欢,请qq扫一扫或直接搜索并添加223235655转发空间戒淫邪正能量文章,动动手指头就能日行一善 做公益,而且您无意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功德无量!也可以搜索并关注“大道家园”微信公众号,每天都会有高质量的文章更新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