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刘奕成 于 2025-7-10 15:15 编辑 / U3 \. l# G* s+ g* ]+ {% c+ l. O9 o
J8 `* B: t g q日省:(日省注意要深挖自己每一个念头背后的动机)
' a, {; g1 C+ ]: c9 ~大道家园守则:第五守者,不得谈论社会是非,谗毁他人对错,当反身内求,常思人我一体,推求己过。
. T1 ]0 g, D* @- T+ b# m平时特别爱升起分别心,继续反思,看到别人某些地方做的不妥,会对其全盘否定。这样的想法必须消除掉。没有对错,没有善恶,没有二元对立之分别。太乙救苦天尊,断念,正念,乃至于无念。
* v# d+ K* P. H: b0 Q I最近在反思自己的关于积累功德方面太少,或者说是几乎没有,也尝试过微博转发戒淫邪文章,但是很难养成习惯,平时也比较忙,工作,家里,也不是总能有时间。应该开始着手,慢慢变成习惯。之前在静坐的时候就冒出过想法,是不是自己可以利用什么技术手段,合法合理得把宣传淫邪危害传播正能量的思想更好得传播出去呢?我们修行人总是想要去删掉各种软件,避免流量里不良信息的侵蚀,那么可否反其道而行之,利用流量,通过合法的方式,去把戒淫邪正能量的东西散播出去?这里面有没有什么巧妙的办法可以尝试呢?这个可以多想想,看看能不能找到好点子。
5 K8 S: H: Q" |" F, G0 a9 G9 j' G: X+ z7 {$ B& z3 ~, F
摘:出现疾病先不要慌。一慌情志就乱,病患就如影随形了。所有疾病都有根,这个根,源自我们的“心”。心发为意,意发为七情六欲,七情六欲导致系列行为。行为导致命运,疾病就是不同命运个体的明显的承负。% k0 A+ m$ G$ H ?9 a* L! A/ E
一个笃定的大成净土修行人,应该有视生死为大病、视苦乐为同理、视身心为一体的气度。
$ X$ j! l$ l4 h2 k0 L6 j8 J$ W2 q嗔恨产生于情欲。对情欲的进一步贪着,更容易产生无谓的斤斤计较的争吵。世界很大,你我本一体,何必眼睛里只有自己?
0 a c: e0 k; u6 X2 w
/ d G) B T. {" z% S- h管理收件,卸载没必要的软件,关闭没必要的功能,“绝缘简事”,为清净创设必要条件。5 O/ }- H/ T6 M/ E# c; N
2 U v& z8 L2 N$ e4 {7 M0 m7 i: \7 }
录: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0 G% I, u4 z3 s' z; s0 V V
帝者,上帝也。先者,无始之始也。道者何?太和一气,充满乾坤,其量包乎天地,其神贯乎古今,其德暨乎九州万国。胎卵湿化,飞潜动植之类,无在而无不在也。道之大何如也?顾其为体也,空空洞洞,浑无一物,若不见,为有余;及其发而为用,冲和在抱,施之此而此宜,措之彼而彼当。《诗》曰:“左之左之,无不宜之;右之右之,无不有之。”真若百川朝海,而海不见盈也。不诚为万物之宗旨哉?孔子曰:“鬼神之为德,休物无遗。”又曰:“语小莫破,语大莫载。”其浩浩渊渊,实有不可穷究者。道之难状如此,后之人又从何而修乎?太上慈悯凡人,乃指其要曰:凡人之不能入道者,皆由才智之士,自恃自恣,任意纵横,于以锢蔽虚灵而不见耳。兹欲修道,须知聪明智慧,皆为障道之魔,从此黜聪堕明,屏其耳目之私,悉归混沌,而一切矜才恃智,傲物凌人之锐气,概挫折而无存,则人心死而道心生,知见灭而慧见昭矣。先儒谓:聪明才智之人不足畏,惟沉潜入道、澄心观理者为可畏,斯言不诚然乎?修行人务以沉神汰虑、寡欲清心为主。那知觉思虑之神、恶妄杂伪之念,纷纷扰扰,此念未休,彼念又起,前思未息,后思又来。我必自劝自勉,自宽自解——如乱丝之纠缠,我必寻其头绪而理之;若蔓草之荒芜,我必拔其根株而夷之。如此则纷纭悉解,而天君常泰矣。虽然,此独居习静之功,犹未及于闹处也。苟能静而不能动,犹是无本之学。必静时省察,一到热闹场中,尤要兢兢至慎!凡事让人以先,我处其后,尊人以上,我甘自下。若此则与世无忤,与人无争焉。又况好同恶异,世俗大体皆然。我惟有随波逐流,从其类而和之,虽有光明正大之怀,我决不露其圭角。惟有默识其机,暗持其体,同己者好之,异己者听之。所以鲁人猎较,孔子亦猎较。古圣人当大道未明之时,莫不以此混俗也。又观六祖得衣钵之后,道果虽圆,尚未尽其微妙,由是留形住世,积功了道,隐于四会山中,猎夫与居,恬不为怪,所以得免于难。若非和光同尘,乌能长保其身?由此动静交修,常变有权,则本来一点湛寂虚明之体,自然常常在抱,而又非果在也:若有所在,若有所存,却无所存,一片灵光,闪灼于金庭之下。此道究何道哉?生于天地之先,混于虚无之内,吾不知从何而来、从何而去,究为谁氏之子也?经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其斯为大道之玄妙欤?!帝之先有何象?亦不过混沌未开,鸿濛未判,清空一气而已矣。迨一元方兆,万象回春,道发散于天地人物之间,而无从窥测,修士欲明道体,请于天地将开未开,未开忽开而揣度之,则得道之原,而下手不患无基矣。太上将道之体,画个样子与人看,又教体道者欲修大道,先认道源。欲寻道源,先从自家心性中闲邪存诚,自下学循循修之,久则底于神化之域,方知吾心性中有至道之精,常常不离怀抱也。须从静中寻出端倪,用存养省察之功,以保守天真,不以盛气凌人,不以繁冗乱性,即张子所谓解脱人欲之私也。拨开云雾,洞见青天;轩断葛藤,独露真面。一旦动与人交,不知有光埋光,在尘混尘,或显才智,或炫功能,抑或现烟霞泉石之身,露清致高标之态,历观往古,惹祸招灾,为大道之害者不少。如汉朝常锢之禁,晋时清流之祸,虽缘小人之奸,亦由己不知明哲保身之道也。人能混俗和光,与世同尘,一若灵芝与众草为伍,凤凰偕群鸟并飞,不闻其香而益香,不见其高而益高。如是藏拙,如是直养,则湛寂真常之道,则恍惚于眉目间,不存而若存,有象而无象。《中庸》云:“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非居帝之先而何?+ V$ ~& B( {- c0 _. f9 I' 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