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9023|回复: 0

老子道学与当代中国的理论创新

[复制链接]

19

主题

11

回帖

197

积分

真种

积分
197
发表于 2013-11-14 17:39: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太易先生有限收徒声明
老子道学与当代中国的理论创新

                                                                                  作者      王平 艾玉芳

        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和六中全会对中国当代的理论创新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要“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实践证明,推进当代中国的理论创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不仅要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结合起来,还要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结合起来。中华文化传统的主根脉是“道”文化,“道”文化的集大成者是老子及其《道德经》,因此,我们要深入研究、挖掘和吸取老子道学智慧,深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论、科学发展的方法论和唯物主义的本体论,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理论创新成果在思想上的认同感、在实践上的自觉性。
        一、 吸取老子道学智慧,深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立足于新的历史高度、结合时代特征、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所提出的发展目标。对于这个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又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我们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总要求。如何丰富和深化这个目标论,使所有炎黄子孙深度认同和自觉追求呢?我们应该回到老子那里,吸取老子的道学智慧。
        首先,吸取老子道学智慧,促进身与心的和谐。
        每个人身心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可是,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出现焦虑、恐惧、抑郁、甚至自杀的现象。历史的经验证明,身心不和谐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私心欲望的扩大。老子深刻指出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吝莫大于欲得”。如果一个人的欲壑难填,他必然空虚,导致心理的失衡;如果私欲太大,必然和社会现实产生冲突,失去生活的希望。
怎样做到身心和谐?老子有丰富的智慧。他主张减少私心欲望,第19章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保持纯朴,减少私心,消除欲望;主张轻名薄利,“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44章);强调“守静”, “夫亦将无欲,不如以静,天下将自定”( 第37章);提倡大公无私,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第7章)。这些思想都是我们今天促进人们身心和谐重要的思想资源。如果人人都能够减少一些私心,弱化一些欲望,扩大一些爱心,增加一些公心,这个社会就会减少勾心斗角,减少尔虞诈,人与人之间就更能和睦相待、和谐相处。
        其次,吸取老子道学智慧,促进人与人的和谐。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要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实现人与人和谐的重要前提是公平正义。所谓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的社会才有可能是和谐的社会,和谐的社会也才能持续的发展、长久的进步。老子的基本主张就是“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第49章)。意思是说,对善良的人,要以善的态度对待他们;对不善良的人,也要以善的态度对待他们,这就是善的境界;对讲诚信的人,要以诚信的态度对待他们;对不讲诚信的人,也要以诚信的态度对待他们,这就是信的境界。这就是要求我们以善良之心、诚信之心公平的对待每一类人、甚至每一个人。老子还主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散。”(第3章)这段话可以看作老子保持公平的基本要求,意思是说,不要崇尚什么圣贤,使人民不去争夺虚名;不看重难于得到的财货,人民就不会去偷盗;不显耀可以引发人民贪欲的东西,人民的思想就不会散乱。在这里老子既主张对人要公平,不要有贤与不贤之分;也主张对物要公平,不要有贵与不贵之别。
老子关于公平正义的主张,是他根据观察“天道无亲”、“天地不仁”的基本特征和“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的自然状态而提出来的。他说:“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第77章)老子这段话由“天之道”到“张弓”再到人事,所论述的主旨就是公平。他的公平观包含着三个内涵。一是所谓公平,不是一律“贫穷”的绝对平均主义,而是有“多余”和“不足”的差别;二是所谓公平,不是通过消灭“有余”的来达到公平,而是主张“有余”的补助“不足”的,这种补助,用今天的话来说,不是“杀富济贫”,而应该是“税富济贫”;三是公平是自然的、无为的,而不是人为的,刻意的。它的形成就象拉弓一样,弓一拉,高的自然低下去,低的自然张起来,自然形成一个基本的圆。这样形成的圆就和道一样公平,这样的公平就和道一样自然。这种公平正义,是促进人与人和谐的重要前提。
        再次,吸取老子道学智慧,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华民族最具特色、最重要的特征,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我们需要吸取老子“尊道而贵德”的智慧,深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在老子认为:“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第25章)这里的“母”,就是道,就是自然;“子”就是万物。强调 “守其母”,就是要求我们始终保护环境、爱护自然。保护了环境、爱护了自己就可以“没身不殆”,终身平安,永远安宁。
        老子之所以强调保护环境,善待自然,是因为他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人与自然是一体不分的。第25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42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两段论述揭示了人的生命与自然“天人合一”、 “物我合一”和“心物不二”关系。人与自然的这种关系告诉我们,破坏了自然,就破坏了人类自身;保护自然,也就保护了人类自身。
        保护环境、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人们拥有幸福安康和谐的生活。第80章所描述的“小国寡民”的社会图景就是老子的这种理想社会:“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当然,这段文字世人多有非议。有人认为是复辟倒退思想的体现。如果我们换一种立场、观点和角度,我们也可以认为老子在这里展示的是一幅人民安居乐业、民风淳厚朴实、人际关系和谐、世道太平的社会理想图景。这种生活图景是老百姓所真正向往的。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如果将老子道学的这些智慧,结合起来,就可能从更深层次唤醒广大人民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同感,增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二、吸取老子道学智慧,深化“科学发展”的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方法论。它是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战略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根本的方法论。在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中,既有国外发展的文明成果,又有我们发展的实践经验,从深层次看,还承接着中华民族祖先留下的精神财富,特别是老子的智慧。因此,我们要吸取老子的道学智慧深化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为什么是第一要义?因为发展符合道的特点,符合自然及其规律运动。道的基本特点是“周行而不殆”。老子“遵道而贵德”就是发展的基本观点。邓小平强调“发展就是硬道理”,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第一要义”,充分体现了我党对自然及其运动规律的深刻认识,充分体现了我党对发展重要性的深刻认识。怎么发展?老子的主张就是:“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第57章)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体现的是对自然规律的遵循,对人民智慧和历史作用的尊重。科学发展观之所以“科学”,就在于它符合自然运动的规律和人类发展的规律,体现了对人民主体地位和历史作用的尊重。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坚持好、发展好、维护好,就是要始终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个似乎很现代的问题,其实也是老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老子 “以人为本”的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
       “以人为本”要热爱人民,代表百姓。他在第10章以“爱民治国,能无以知乎”句式强调了治理国家对人民的爱护。在第49章里指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这段话的主旨就是,治国者必须代表老百姓的意志和愿望,把老百姓的心愿作为自己的心愿,而不能有他们个人的私心和欲望。我们今天所坚持的“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等理念,可以说正是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高度对老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以人为本”要维护人的权利,尊重人的地位。我们知道,在对待人地位的问题上,儒道两家是有区别的。儒家虽然有“以民为本”的思想,但是主张的是“家国同构”,它并不重视甚至忽视个人的权利、地位和尊严。道家主张的是“人天合一”、“身国一理”,把人民的权利、地位和尊严放在很高的位置上。第66章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这段话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老子提出了什么样的人可以为政和由谁决定为政者的问题。老子的观点很明显,就是由天下的人民推举,推举人民满意的人来为政治国。肯定天下百姓的推举权或者说选举权,正是对人民政治权利的尊重。
        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这种思想也是老子思想的重要方面。我们看第39章对“得一”的论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在这一章中,老子站在“道”的高度,充分论述了发展的全面性和协调性,对于我们今天的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如何实行可持续发展?老子的基本思想就是惜物。他在第59章说:“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复。早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意思是说,治理人民对待自然,最好的办法是吝啬。吝啬的最好办法,是从早做起。从早做起,这就是重视积累功德。如果重视积德,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你就不知道功德的终极。不知道功德的终极,就可以统治一个国家。国家有了这种圣明的国王,就可长治久安。这就叫根也深蒂也固。这是长治久安之道。这里的“啬”可以理解为吝啬。它在这段文字中的含义是丰富的,它可以理解为爱惜、珍惜、爱护和保护等意义;“啬”所包括的范围是很广泛的,小到百姓个人的财物和精气神,大到国家资源、人类环境甚至整个自然;“啬”的实践意义是重大的,可以养身,可以安民,可以治国,可以保证天下的长治久安。另外,老子还强调为政治国要“去甚,去奢,去泰”,要“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要把“俭”当成治国之宝。这些思想都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科学发展的方法是统筹兼顾。关于这个问题,老子道学所包含的“天人合一”整体论思想、自然永恒运动的思想、万物平等的思想、顺应自然发展的思想及其辩证法思想,都是 “统筹兼顾”的思想源泉。
我们的这些分析意在说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与老子的道学智慧是相通的;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要自觉吸取老子的道学智慧,以丰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以加深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以增强我们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

       三、吸取老子道学智慧,深化唯物主义本体论。
       实现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需要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需要深化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因为哲学教科书对唯物主义本体论的阐述是有局限的。这些局限既有时代性的,也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自身的。如教科书作为经典的列宁的“物质”定义,就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个定义的最大局限是没有达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关于“物质”论断的哲学高度。恩格斯曾经指出:“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当我们把各种有形地存在着的事物概括在物质这一概念下的时候,我们是把它们的质的差异撇开了。因此,物质本身和各种特定的、实存的物质不同,它不是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598页》很明显,恩格斯所论述的是抽象出来的、哲学意义上的“物质”,而列宁所论述的则是 “特定的、实存的物质”。这个定义的局限还在于它的缺憾。恩格斯指出:“物质的运动,不仅是粗糙的机械运动,单纯的位置移动,而且还是光和热、电压和磁压、化学的化合和分解、生命和意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76页》)两相比较,我们就可以看出,列宁的定义将生命和意识排除在“物质”之外,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所以,我们需要补这种“物质”本体论的局限与缺憾。
        如何补这种局限与缺憾呢?钱学森1989年12月28日给中国社会科学院胡孚教授的信中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真理,是人类智慧的最高概括,但真理也没有止境,还要发展和深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中国古代思想可能了解不是很多,是毛泽东同志在他的著述中倒常见有中国古代思想的闪光。”钱学森先生还嘱咐:“能不能把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精华用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主结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用我民族的优秀智慧加以充实和扩展。”(《胡孚琛与钱学森的来往书信》摘自“人龙网站”)钱学森先生的观点是正确而深刻的,我们需要大胆实践。
        什么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精华呢?江泽民同志1994年6月24日在参观泉州清源山老子石雕像时深刻指出:“要多宣传老子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要把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整理好,宣传好。”(转摘于侯才《老子在今天》济南出版社)可见,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精华就是老子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因此,我们要吸取老子的道学智慧,以补传统教科书唯物主义本体论的局限与缺憾。
        我们知道,中华传统哲学没有“唯物”与“唯心”之说。如果硬要用一些概念的话,那么,老子的哲学智慧可以用“唯道论”来概括。因为老子主张“唯道是从”。老子“唯道论”内涵是非常丰富的。

        老子之“道”是物质的。它“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第25章),是一种混然形成的“物”,它在天地之前就产生了。同时这种“物”所包含的内容具有层次性和多样性,“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21章)。在这里,老子由“象”说到“物”,由“物”说到“精”,由“精”说到“信”,一层深一层揭示了道之“物”的多层性和多样性。老子“物”的概念,比传统教科书的“物质”概念更具有宽泛性、普遍性和深刻性。
        老子之“道”是运动的。道的运动性在第25章中有比较集中的论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寞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在这里,老子用“周行而不殆”一语,高度概括大道运动的永恒性。同时,还用“大”、“逝”、“远”、“反”具体描述了道的不同运动状态。这里所揭示的正是宇宙自然的特点和规律。
       老子之“道”是辨证的统一体。这种统一是无与有、阴与阳、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统一。在老子的眼里,道生万物,万物皆为辨证的统一体:“天下皆知美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第2章)。这些事物,有自然的,也有社会的;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不管是什么样的,它们都不能单独的、孤立的存在,而是相辅相成的辨证统一物。
       老子之“道”是自我生成的。道先于天地,并且产生万物。那么它是怎么来的呢?第42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里的“三”,多解释为天、地、人三才;也有解释为物质、能量、信息的。但是,无论哪种解释,都说明老子之“道”、老子之“物”所包含的内容比教科书的“物质论”更广泛、更普遍、更全面。老子的这种宇宙生成论不仅揭示了宇宙和万物生成的过程和规律,而且否定了神创论,也超越了简单的构成论,其哲学价值巨大而深远。
       老子之“道”是可以认识的。认识的方法就是“观”,“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第1章)。这个方法,不是常规意义的观看、观察,而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在认识自然、顺应自然的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以自身生命体悟和观照宇宙万物及其本源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建立在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整体观的基础之上的。“天人合一”观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人全息自然,是缩小了的宇宙;自然、宇宙则是扩大了的人,人天一体,所以,人观自身,就可以观万物,观自然,观宇宙。这种方法与西方的逻辑分析和实验等“外求法”不同,是一种“内求法”。这种方法的基本要求就是“入静”,消除杂念,去掉欲望,保持内心的虚净,使人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程度,并在这个过程中自然的观照世界,认识万物,感悟和提升生命境界。当然,由于“入静”、消除杂念、克服欲望、内心虚净的程度不同,人们认识宇宙万物的也就有不同的结果,因此也就有多姿多彩的世界和千差万别的人生。
       概括起来,老子“唯道论”不是传统教科书的“唯心论”,也不是传统教科书的“唯物论”,而是超越于二者之上的“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知行合一”的整体论,是包含着生命、人和意识的本体论,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我们今天应该理直气壮的用老子的道学智慧来补传统教科书唯物主义本体论的局限与缺憾,来丰富和发展唯物主义哲学,确立包含人、生命、意识在内的新的本体论思想,使唯物主义的本体论更彻底、更开放、更科学,从而为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提供更具中国特色的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初稿于2009年10月,修改于2011年10月)
参考资料:
1、王弼《老子道德经注》
2、《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3、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4、《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5、《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76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598页》
8、《胡孚琛与钱学森的来往书信》(摘自“人龙网站”)
作者简介:
王平,生于1952年10月,湖北宜昌人,湖北宜昌夷陵党校党校高级讲师。
艾玉芳,生于1956年3月,湖北宜昌人,湖北宜昌夷陵党校图书馆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大道家园|手机版|小黑屋|大道家园系列论坛 ( 备案信息:陕ICP备2022010374号-1 )

陕公网安备 61019702000398号

GMT+8, 2024-4-16 19:04 , Processed in 0.075821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