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韩轩 发表于 2013-11-14 17:41:16

崂山访道记

崂山访道记      八月初的广州,雨过天晴,阳光明媚。虽然有几分热气,但也算不上炎热。按理时值三伏盛夏,早该炎热的南方大城市,今夏却承蒙台风之盛情,夏雨之眷恋。终于迎来了一个57年才遇上的清凉之夏。然而就在这样一个清凉的夏天,随着高温假的到来,我就要出发去寻找我心目中认为更清凉的世界——青岛崂山。去拜访网上的“崂山道士”,现实中的清虚道长,我心目中的师父。
      来到广州东站,随着滚滚的人流,我登上了月台。一排排的铁道就在我的脚下。顺着铁道延伸的方向,我张望着,道路的尽头却是眇漫朦胧。心中不禁想到,这条路难到就是能通向我心中彼岸的道么……?回答我的是一声粗犷的吆喝声:“愣在这干嘛呢,不想走就靠一边去"。一个操着北方口声的汉子,拖着沉重的行李,目光微怒的向着我。尴尬中慌忙道歉,转身随即便汇入人流中。
   不说路途之辛苦,却说次日夜晚到了青岛,正碰上据说是世界第二的啤酒节。街上人头攒动,旅馆是个个爆满。忙活了半晚,胡乱找了个能安身的地方,便住了下来,随即便打听明天的去处。问了几个人都不知道有什么车能到我要去的地方。但是都说去崂山的旅游车到处都有。没法儿,看来明天只好拼旅游车到崂山,先旅游后访友了。
      次日早饭后,在一片揽客声中登上了开往崂山的旅游车。上车前问定130元包崂山一日游。上车后导游拿着手提嗽叭便开始介绍:“我姓李,是北方大个子,你们就称我大个子李导吧。为了更安全,更周到的为大家服务好,我们要签订份旅游合同。你们都看仔细了,好了再签上你们的名字。”郁闷,不就是一日游吗,签啥合同呢?这边李导仍在嚷着大家都报上名来:“北京的,内蒙的,吉林的,四川的,湖南的,佛山的……。”呵,在我邻座的二老一小居然是广东同乡啰。我赶忙问询:“这位大哥你签吗?”回答的却是后座北京组的一妇女,用很好听的北京话说:“这事由不得咱们,他说要签就得签啰”。看来今天这趟旅游还有文章呢。果然,车颠簸着走了半天,来到一个村庄小店,车便停了。李导便赶大家下来吃饭。“在我这买票了,每个人三十元,吃饱了再上路,山上是沒饭吃的了”。三十元吃份差强人意的快餐,黑是够黑的,但也将就着吃了吧。人毕竟日求三餐,夜求一宿哦。饭后车继续上路。走了一阵。只见来到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远不见山海,近不见绿地的停车场,车子便停了下来。“到了!就在这里下车。青岛市旅游局有规定,在崂山旅游景区内,要乘座统一规定的区间车上山。上山的车费二十元,门票六十元,索道车来回八十元,一共是一百六拾元。想去旅游的请到我这买票了”。天呀,终于开宰了,车上一片叫嚷声“骗人,宰人!”这时大个子李导嗓门更大“你们嚷什么嚷?这上有政府明文规定,下是我们之间都有合同的,白纸黑字,谁赖谁呢”。哇塞!可不是杨白劳与黄世仁的戏又重演了吧。没法,乖乖的交钱吧。待大家把钱交齐了,刚发动车还没来的开动,这边李导的电话响了。“喂?什么啊,这边的索道坏了啊……”放下电话,李导又拿起了他的吃饭家伙——手提嗽叭,“各位游客这边的索道坏了,我们只能去东边的上清索道了。东边有山有海很美丽,更好玩。但是每个人还得交十元钱”。众都无语。忽听有人说:“收钱吧,更多的钱我们都出了,还会见在这十元吗”。地道的北京话,虽带些怨气,说出来还是那样的好听。
       好了,不说冤枉钱,只图玩开心。话说来到崂山脚下,果见山势雄伟,碧海荡漾。想赶紧拍几张照,偏又天不作美。骄阳似火,酷热难当。而且这一路行来,每到一城一地,手机就传来一次红色高温预警。就像每个城市,都以热情如火的姿态,迎接着我的到来。刚才坐在空调车上不知不觉,这会儿下了车,且是背着行襄,哪有不热的呢。那真是汗流夹背,目不能张啊,还拍什么照片呀。旁边佛山的大哥也忍不住唠叨着说:“我们这是受的哪门子的罪呢,放着家乡的清凉世界不享受,偏要到这里来受这份罪”。这时只听他身边的少年接着说:“爷爷,此一时彼一时,听老爸发来的信息说,我们走后这几天广州也热的要命呢”。 老爷子接着说:“嗯!这老天是公平的。俗话说的好:“头伏凉,中伏热,三伏不热必翻秋。秋老虎更厉害呢”。
    上山了。说是座榄车,其实只座到半山,剩下的山是要自已爬的,否则怎叫游山玩水呢。 崂山,谓之海上第一山。这个第一山的前面,却要借海上这块面纱披着,想来可能是有些遗憾的。否则怎显得这般的羞涩呢?果然,上得山来遥望大海,只见海天一色,蔚为壮观 。但俯视山岭,树林希舒,斑驳陆离。却象是个患了癞痢的头。这时只听一对夫妇在说:“这山有什么好玩呢,比我们湖南的张家界差远了,我们南方的山,山清水秀,绿树成荫”。这时他转头向着我说:“广州的朋友你说呢?我到过广州的白云山,白云山那才真的好玩呢”。“不识庐山真面目,只怨身在此山中”。是呀!现在我也感觉到白云山有白云山的好处啊。但要说十全十美却是那儿都难有的。况且这观感评价是因人而异,因情有变的。这不,这时只见来自四川的一对母女,一路拍照玩的正欢。小姑娘天真烂漫,也许是初次见海,按捺不住的高兴,这时正欢蹦乱跳的爬到一块巨石上,想以海为背景拍照,刚转身叫妈妈,没想到脚下一滑,却往石后摔去。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一大汉,一个箭步窜过巨石的背后,出手抓住了小姑娘,由于坡地全是沙石,下落之势又大,两人便一起掉下后坑。妈妈呼天喊地。这时众人都围了过来。幸好是条不太深的旱坑,只见大汉背着小姑娘正艰难地向上爬。众人这时才看清楚,舍己救人者却是大个子李导。上来后,妈妈千恩万谢。小姑娘脚已扭伤不能走路。再看李导手肘也鲜血淋淋。妈妈过意不去,一定要拿钱给李导治伤。没想到这时李导却同来时判若两人,一分钱都不要。妈妈感激不尽,众游人也唏嘘不已。只见他仍背着小姑娘一步一步的往山下走去。
      一日游就要结束了。下山后告别了李导和众旅伴,自已便入住在山下的乡间旅店。一夜无事,次日早起。想到今天才是这次访道的正日,为了表示自己访道的虔诚,十几里的路程我决定途步上山。一路上一直在幻想着将要见面场景。最好是象电影一样:堂上道长仙风道骨,盘座淡定。堂下众弟子诚惶诚恐,静寂端庄。一声长喧,来者愿皈依我道否?我连忙回答弟子愿真心实意做一个三皈依道的居士。然后是正式收徒。然后授于道号。再然后,最好是留宿道观,与师傅仍像论坛中那样谈禅论道。说到兴起之时,不管不顾,双脚缩上座椅。正想入非非时,已经转过一个个山弯,道观便近在眼前了。一看,这个道观,与我想象中的却小了很多。而且非常冷清。进得门来总以为有道童什么的。左顾右盼不见有人,只好再往里走。到得堂前仍不见人影,又不好高声大叫,正在进退两难时,隐约听得后院有些响动,心想或许众弟子都在后院练功呢。待来到后院,只见有一道人在搬柴火,我赶忙向前说道:“师父您好!请问观中众道长都去那了,我是来访清虚道长的”。道长听到有人问询,转过身来手上仍抱着柴火有些惊奇,却释然的说:“众师兄弟栽茶种地各有活干。要问清虚道长,你还好问到我,我是这里的老伙夫了,年青一点的可能都还没见过清虚道长呢。他是个教授,这宮院里的东西很多都是他捐的。他自已却很少在这留宿,只是一年半载才来这给弟子讲学。讲完便下山,出家人不打听隐私”。天啊!千里迢迢来访道,结果只见着一个伙头道士。联想着这一路上火热照命,临了还是个手抱柴火的火道相迎。难道这瞑瞑之中是上苍暗示:“你想停住吗?不行!添把柴火,加油,继续走吧”。离开道观,一路上,带着几分落漠,几丝愁肠,回到旅馆。打开电脑便进入了论坛,也没看“崂山道士”在不在线,下意识得就输入了一行字:“你不是要收我做你的弟子吗?你不见我,我还怎样做你的弟子呢?”没想到这回“崂山道士”象是特意在等着我。立马就见回贴:“只要你心中当你是我的弟子,你就已经是我的弟子了,何必拘于形式呢”。惊喜!真是惊喜!我已经是师父的弟子了,而且师父是教授,弟子即学生啊。惊喜之余仍有些困惑。我千里迢迢从南到北来青岛,当初为何不……,为何不什么呢?当初自已只是说有高温假要来青岛,想上山拜见道长。而道长回贴只是“随缘”二字。当时想着道长要收我为弟子,,也想当然认为随缘二字是首肯的意思。而今天没见我,同样是“随缘”也。况且细思个中哲理更觉意味深长。道是什么?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但太极图分明在告诉人们,道象宇宙的缩影。道本应永远不停的走着,运动着,发展着,变化着。在运动中获得平衡,在发展中取得壮大,在变化中获得新生。看来这世上纵有千条道万条道,发展变化才是根本之道啊!
      常言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次崂山访道虽无缘与道见面,但道已在我心中。而且这一路行来,道无此不在,到处都有。不仅亲身体验了这南凉北热的反常天道,也亲眼见证了善恶同存的人道。认识到这天道无常却有规律,人道无常也有底线哦!
      访道之行就要结束了,从哪儿来还得回哪里去。进了青岛火车站我又来到月台上。因为有来时的教训,这回不愣着往下看了。而是边走边看。要说看见什么了呢?这回看见的不再是朦朦胧胧,而是真真切切。原来这铁道也不光只有两条铁规,在铁道的两旁还装有不少的道叉机呢。这一列列的火车,是靠道叉机不断的变换着道叉,才能把人们送往四面八方,之后又变化着从四面八方回到一处,周而复始,轮回不息。否则,那不成了一条道走到黑,有什么价值呢。原来就是这铁打的道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哦!列车在徐徐的开动。这时脑海深处慢慢的显出一句毛主席的诗词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2013年8月28日

道法自然 发表于 2014-2-12 12:29:44

访坑记,,,,..,.,..,,:)

开心360 发表于 2014-2-12 15:33:41

人家成名了,哪里能接待你这个无名小辈呢?另外,修道修道不能迷信.

钱臻多 发表于 2014-6-17 23:59:38

从哪儿来还得回哪里去:L

Liuys_凌仙恒 发表于 2014-6-18 09:26:30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崂山访道记